通化農科院面向“三農”,立足農民增產增收,靠科研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新技術推廣步伐,增加了農業科技含量,使千家萬戶在科技興農中獲得了更大效益。
通化農科院有水稻研究所等6個研究機構,主要從事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育種、栽培及植物保護的研究工作,每年承擔國家和省市科技攻關研究項目20多項。近幾年,他們圍繞發展高效農業搞科研,加大力度抓推廣,使農民種糧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取得可喜經濟效益。水稻研究所栽培研究室成功研究出“水稻旱育苗”和“水稻三早超稀植栽培”被列為國家重點推廣技術項目,這項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引發了我國北方稻作區水稻栽培史上重大技術革命,徹底結束了傳統的水育苗和密植的水稻栽培史。
農科院的科技人員面對農業發展新形勢,水稻專家早在10年前就提出綠優米新概念,開展技術攻關活動,技術配套成功,在梅河口市曙光鎮等地大面積推廣。他們研究開發的轉基因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利用豐富的轉基因資源生物育種技術,加大了優質品牌引育力度和更新水平,利用常規育種技術,秈粳雜交育種技術,選育并大面積推廣水稻新品牌“通育31號、通粳611號、通粘2號、眾禾1號”等29個優質米新品種。他們還研究推廣高蛋白、高產大豆育種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利用長白山野生大豆同優質栽培大豆雜交培育出蛋白質含量高達45%以上,高產大豆新品種通農9號等5個新品種,提高了大豆身價。經過潛心研究,玉米育種有特色,選育出特用玉米“通油1號、通油2號”系列高油玉米新品種,含油量高達9. 52%、含淀粉67.7%、含粗蛋白9.58%、含賴氨酸0.32%,是目前國內推廣應用含油量最高的玉米新品種,有廣泛的商業價值和加工利用價值。還培育出優質、抗病、超高玉米新品種“通單24號、通單28號、通育98號、通育100號”,居全省同熟期產量潛力之首,在全省大面積推廣。“通單24號、通育98號、通育100號”和10多個水稻新 品種獲國家新品種保護權。
幾年來,全院科技人員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植保技術取得新發展。農科院植保研究所率先在吉林省開展復配農藥防治水稻苗田惡性雜草研究,研究出安全、殺草譜廣的“封閉一號”苗田除草劑,“水田光”、“新加凈”本田除草劑。研究出防除水上漂、牛毛草、眼子菜、三棱草等水田惡性雜草的藥劑“莎草特”,“乙阿混劑”等旱田除草劑。研制出“TB二號”水稻種子滅菌劑,“稻螟散”、“毒谷九號”殺蟲劑。他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組裝配套,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水稻旱育苗營養調制劑研究處于省內領先水平,“水稻旱育秧營養土母劑”通過省級鑒定,在不用調酸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獲吉林名牌產品稱號。最新研制出的水稻、蔬菜、花卉育苗營養調制劑“綠活保”,具有高效、安全、簡易、經濟、環保等特點,是調制劑中精品,被評為吉林名牌產品。
科技出生產力、成果轉化為巨大效益。這個院每年運行市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每年有30多項新技術成果投入開發經營,年創社會效益4億多元,院里年創產值千萬元,利潤2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創新和研究事業發展。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了全院國有資產增值增效,5年來農科院自籌資金500萬元,投入基本建設、更新科研儀器設備,新建檢測中心營業大廳,使科研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科教興農活動,著力把科技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開展科技培訓,送技術下鄉,組織科技人員到農村舉辦各類培訓班200多場次,培訓縣、鄉、村干部和農民群眾10萬多人次,共接待各地參觀、咨詢農民10萬多人次,每年發放科技資料16萬多份。(《吉林日報》記者 王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