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各甜菜區均有發生,常使甜菜減產10%-20%,含糖量降低1°-2°,黃淮平原及黃河中下游降低2°-3°。原料甜菜、采種甜菜均可發病。葉片染病 初現褐色至紫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小斑點,后逐漸擴至3-4mm,斑點四周由花青素形成褐色至赤褐色邊緣,病玉囊間較薄易破裂。葉面病斑多于葉背,每張葉片病斑數可高達數百個。后期病部中央產生灰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融合成片干枯而死。株叢外葉先發病,逐漸向中層葉擴展,使新葉不斷受害,造成根冠肥大、青頭外露。葉柄染病 形成梭形褐斑。 | |
|
|
病原 Cercospora beticola Sacc. 稱ji菜生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自然條件下尚未見到。病菌菌絲橄欖色,生在寄主細胞間,集結成菌絲團。分生孢子梗褐色,2-17根束生,頂端色淡或無色,不分枝,大小22-64×3.5-6.5(μm)。分生孢子無色,鞭形,直或彎曲,頂端尖,具6-12個隔膜,大小50-360×2.5-4.5(μm)。在甜菜葉瓊脂培養基上,置于25℃連續熒光照射7天,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發育適溫25-28℃,高于37℃或低于5℃發育停滯。45℃處理10分鐘即死亡。萌發最適相對濕度98%-100%,在水滴中最好。菌絲團生活力強,在種球或葉片上能存活2年。 |
|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團在種球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春季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500-1000m。分生孢子在葉片上的水滴或露滴中萌發產生芽管,次日在氣也處形成附著器,第3天靠侵入絲由氣孔侵入,形成吸器伸入到活細胞里。均溫19-23℃適其侵染。最高25-29℃,最低13℃以上時,潛育期僅5-8天。該病發生嚴重度取絕于侵染次數。生產上均溫高于15℃,最低平均氣溫高于10℃,降雨量多于10mm,且再有1次降雨,孢子得以產生并傳播蔓延,再經10-15天潛育即出現第1批病斑。此后均溫10-25℃,最低13℃以上,每旬降雨1-2次或以上,每次雨20mm左右,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如甜研201、甜研301、甜研302、甜研303、雙豐8號、范育1號等。(2)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減少越冬菌源。(3)實行4年以上輪作。當年甜菜地與去年甜菜地應保持500m以上距離。(4)發病前開始進行預測,于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滅病威膠懸劑700倍液、40%百霜凈膠懸劑600-700倍液。上述藥劑不能奏效時改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