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Xylinophorus mongolicus Faust屬鞘翅目,象甲科。別名象鼻蟲、放牛小、灰老道、蒙古土象。分布在東北、華北、江蘇、內蒙古、西北等地。 寄主 除為害棉、麻、谷子外,還為害君達菜、甜菜、瓜類、玉米、花生、大豆、向日葵、高粱、煙草、果樹幼苗等。 為害特點 成蟲取食棉花等剛出土幼苗的子葉、嫩芽、心葉,常群集為害,嚴重的可把葉片吃光,咬斷莖頂造成缺苗斷壟或把葉片食成半圓形或圓形缺刻。 | |
|
|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4?6.0mm,寬2.3?3.1mm,卵圓形,體灰色,密被灰黑褐色鱗片,鱗片在前胸形成相間的3條褐色、2條白色縱帶,內肩和翅面上具白斑,頭部呈光亮的銅色,鞘翅上生l0縱列刻點。頭喙短扁,中間細,觸角紅褐色膝狀,棒狀部長卵形,末端尖,前胸長大于寬,后緣有邊,兩側圓鼓,鞘翅明顯寬于前胸。卵長0.9mm;寬0.5mm,長橢圓形,初產時乳白色,24小時后變為暗黑色;幼蟲體長6?9mm,體乳白色,無足;裸蛹長5.5mm,乳黃色,復眼灰色。 |
|
生活習性 內蒙古、東北、華北2年1代,黃海地區1?1.5年1代,以成蟲或幼蟲越冬。翌春均溫近10℃時,開始出土,成蟲白天活動,以l0時前后和16時前后活動最盛,受驚擾假死落地;夜晚和陰雨天很少活動,多潛伏在枝葉間和作物根際土縫中。棉花、煙草及桑樹、茶樹的苗和幼樹受害較重,影響生育,5?6月為害最重。成蟲經一段時間取食后,開始交尾產卵。一般5月開始產卵,多成塊產于表土中。產卵期約40余天,每雌可產卵200余粒,卵期11?19天。8月以后成蟲絕跡。5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幼蟲生活于土中,為害植物地下部組織,至9月末筑土室于內越冬。翌春繼續活動為害,至6月中旬開始老熟,筑土室于內化蛹。7月上旬開始羽化,不出土即在蛹室內越冬,第3年4月出土,2年發生1代。此蟲常與大灰象甲混生。 | |
|
防治方法 (1)在受害重的田塊四周挖封銷溝,溝寬、深各40cm,內放新鮮或腐敗的雜草誘集成蟲集中殺死。(2)在成蟲出土為害期噴灑或澆灌50%馬拉硫磷乳油l000倍液或35%順豐2號乳油1000倍液、4.5%高效順反氯氰菊酪乳油、50%辛?氰乳油2000?3000倍液。此外也可于4?5月成蟲出土盛期噴撒1.5%甲基1605粉劑毒殺成蟲,每667m2用藥2?3k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