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Laphygma exigua Hubner 異名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玉米葉夜蛾、白菜褐夜蛾、貪夜蛾。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寄主 棉花、甜菜、玉米、麻、煙、蔥、綠豆、大豆、甘薯、甘藍、花椰菜、白菜、蘿卜、萵苣、番茄、青椒、茄子、馬鈴薯、黃瓜、西葫蘆、豇豆、架豆、茴香、胡蘿卜、芹菜、菠菜、韭菜等多種蔬菜及其他植物170余種。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為害生長點和幼蕾,繼而為害嫩頭、葉片、蕾、花、鈴,造成無頭苗或葉片呈網狀,大發生時嫩頭全部被害,剩下葉柄和枝稈,形成光稈苗。1頭幼蟲一生為害蕾、花、鈴20個左右。幼蟲取食棉花葉片、苞葉成孔洞,嚴重的食葉面積達20%以上。3齡以上的幼蟲也可蛀蕾鈴,造成爛鈴或落鈴。近年該蟲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的糧、棉及菜田發生為害呈上升趨勢。為害日趨嚴重,一般減產20%一30%,嚴重的高達50%。 | |
|
|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8?10mm,翅展19?25mm。灰褐色,頭、胸有黑點。前翅灰褐色,基線僅前段可見雙黑紋;內橫線雙線黑色,波浪形外斜;劍紋為一黑條;環紋粉黃色,黑邊;腎紋粉黃色,中央褐色,黑邊;中橫線黑色,波浪形;外橫線雙線黑色,鋸齒形,前、后端的線間白色;亞緣線白色。,鋸齒形,兩側有黑點,外側在Ml處有一個較大的黑點;緣線為一列黑點,各點內側均襯白色。后翅白色,翅脈及緣線黑褐色。卵圓球狀,白 |
|
色,成塊產于葉面或葉背,8?100粒不等,排為1?3層,外面覆有雌蛾脫落的白色絨毛,因此不能直接看到卵粒。老熟幼蟲體長約22mm。體色變化很大,由綠色、暗綠色、黃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線有或無,顏色亦各異。較明顯的特征為:腹部氣門下線有明顯的黃白色縱帶,有時帶粉紅色,此帶的末端直達腹部末端,不彎到臀足上去(甘藍夜蛾老熟幼蟲此縱帶通到臀足上)。各節氣門后上方具一明顯的白點。此種幼蟲在田間常易與菜青蟲、甘藍夜蛾幼蟲混淆。蛹體長約10mm,黃褐色。中胸氣門顯著外突。臀棘上有剛毛2根,其腹面基部亦有2根極短的剛毛。 | |
|
生活習性 山東、江蘇及陜西關中地區,一年發生4?5代,北京年發生5代,湖北5?6代,江西6?7代,江蘇、南京、河南新鄉、山東,以蛹在土室內越冬,江西南昌、湖南鳳凰以蛹越冬為主,并有少數未老熟幼蟲在雜草或土縫中越冬,冬暖時稍微取食。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全年可生長繁殖,在廣州無明顯越冬現象,終年繁殖為害,成蟲白天潛伏在草叢、土縫處隱蔽,夜間活動,最適宜的溫度20一23℃、相對濕度50?75%。有趨光性。成蟲產卵期3?5天,每雌可產l00?600粒。卵期2?6天。幼蟲共5齡(少數6齡)。3齡前群集為害,但食量小;4齡后,食量大增,晝伏夜出,有假死性。蟲口過大時,幼蟲可互相殘殺。幼蟲發育歷期11?39天。老熟幼蟲入土,吐絲筑室化蛹,蛹發育歷期7?11天。越冬蛹發育起點溫度為10℃,有效發育積溫為220日度。甜菜夜娥是一種間歇性大發生的害蟲,不同年份發生量差異很大。一年之中,在華北地區則以7?8月為害較重。河南棉區在棉田發生2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第一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進入第二代,8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蟲為害盛期。 防治方法 (1)秋耕或冬耕,可消滅部分越冬蛹。(2)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各代成蟲盛發期用楊柳枝把誘蛾,消滅成蟲,減少棉田落卵量。(3)春季3?4月清除雜草,消滅雜草上的初齡幼蟲。(4)人工采卵和捕捉幼蟲。(5)生物防治 提倡噴灑每克含孢子l00億以上的殺螟桿菌或青蟲菌苗粉,對水500一700倍液。(6)掌握在卵孵化盛期于3齡前噴灑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3000一4000倍液、20%滅幼脲1號膠懸劑500?10oo倍液、44%速凱乳油1000一15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20%撲蟲凈、40%辛氰乳油、20%滅多威乳油等。注意把藥噴到葉尖和幼蕾上及葉片背面。(7)提倡施用甜菜夜蛾性外激素 配制方法:配制100支誘芯時,先把0.4g的抗氧化劑2,6一Di?test?butyl?4一methylphenol(BHT)溶在0.3ml的乙醚中,完全溶解后加入10oulZ9,E12?14:Ac和10u1Z9,E12一14:OH,再加入少許乙醚,使體積成為0.5ml,最后加入0.5ml玉米油,使總體積成為lml。分裝時,每支塑料管裝10u1混合液,兩端封口即成。這樣平均每只誘芯含1mlZ9,E12?14:Ac和0.1mlz9,E12?14:OH。每667m2放置100個,防效優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