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Trigonotylus coelestialium (Kirkaldy)異名T.ruficonis Geoffroy半翅目,盲蝽科。分布在北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 寄主 棉花、小麥、谷子、玉米、高粱、燕麥、黑麥、甜菜等農作物和多種禾本科雜草。近年發現為害玉米嚴重。 為害特點 成、若蟲刺吸葉片汁液或嫩莖及穗部,受害葉初現黃點,漸成黃褐色大斑,葉片頂端向內卷曲,嚴重的整株干枯死亡。 | |
|
|
形態特征 成蟲身體細長,長5?6mm,寬1?2mm,鮮綠色或淺綠色。頭略呈三角形,頂端向前突出,頭頂中央具1縱溝,前伸不達頭部中央;復眼銀灰色,半球形。觸角4節,等于或較體長短,紅色,故稱赤須盲蝽。喙4節。前胸背板梯形,具暗色條紋4個,前緣具不完整的領片。小盾片黃綠色,三角形,基部未被前胸背板的后緣覆蓋。前翅略長于腹部末端,革片綠色,膜片白色透明。足淺綠或黃綠色,脛節末端及財節暗色。卵口袋形,長lmm左右,寬0.4mm,白色透明,卵蓋上具突起。5齡若蟲體長5mm左右,黃綠色,觸角紅色,略短于體長,翅芽超過腹部第3節。 |
|
生活習性 華北地區年生3代,以卵越冬。翌年第1代若蟲于5月上旬進入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若蟲6月中旬盛發,6月下旬羽化。第3代若蟲于7月中下旬盛發,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雌蟲在雜草莖葉組織內產卵越冬。該蟲成蟲產卵期較長,有世代重疊現象。每雌產卵一般5?10粒。初孵若蟲在卵殼附近停留片刻后,便開始活動取食。成蟲于上午9時至17時前活躍,夜間或陰雨天多潛伏在植株中下部葉背面。 防治方法 (1)發生期噴灑16%順豐3號(氯?滅)乳油2000一3000倍液或2.5%中保4號乳油1000倍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