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Nilaparvata lugens (Stdl)同翅目,飛虱科。分布北起吉林,沿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至甘肅,西向由甘肅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 ||
|
|
生活習性 海南年生12?13代,世代重疊常年繁殖,無越冬現象。廣東、廣西、福建南部年生8?9代,3?5月遷入;貴州南部6?7代,4?6月遷入;贛江中下游、貴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遷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東南部、江蘇、安徽南部4?5代,6?7月上中旬遷入;蘇北、皖北、魯南2?3代,7?8月遷入;35。以北的其它稻區1一2代,也于7?8月遷入。我國廣大稻區主要蟲源隨每年害、夏暖濕氣流由南向北遷入和推進,每年約有5次大的遷飛行動,秋季則隊北向南回遷。17℃以下卵歷期17天以上,23?24℃9天,27?30℃7 | |
|
?8天。若蟲24?26℃歷期為15?16天。短翅型成蟲屬居留型,長翅型為遷移型。羽化后不久飛翔力強,能隨高空水平氣流遷移,春、夏兩季向北遷飛時,飛行高度1500?2000m,空氣濕度高利其遷飛,飛行起始溫度18.2℃左右。成蟲對嫩綠水稻趨性明顯,雄蟲可行多次交配,24?27℃時,羽化后2?3天開始交配,每雌平均產卵200?700粒,水稻生長期間各世代平均壽命10一18天,田間增殖倍數每代10一40倍。成、若蟲喜陰濕環境,喜歡棲息在距水面10cm以內的稻株上,田間蟲口每叢高于0,4頭時,出現不均勻分布,后期田間出現塌圈枯死現象。水稻生長后期,大量產生長翅型成蟲并遷出,1?3齡是翅型分化的關鍵時期。近年我國各稻區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水稻品種相當復雜,生育期交 |
| |
|
|
![]() | |
|
錯,利于該蟲種群數量增加,造成嚴重為害。該蟲生長發育適溫為20一30℃,26℃最適,長江流域夏季不熱,晚秋氣溫偏高利其發生,褐飛虱遷入的季節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遷入時易大發生,田間陰濕,生產上偏施、過施氮肥,稻苗濃綠,密度大及長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天敵有稻虱纓小蜂、褐腰赤眼蜂、稻虱紅螯蜂、稻虱索線蟲、黑肩綠盲蝽等。 | ||
|
|
防治方法 (1)做好測報工作,搞好遷入趨勢分析,種植時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減少蟲源。(2)加強田間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貪青徒長,適當烤田,降低田間濕度。(3)選育推廣抗蟲豐產品種,防止褐飛虱新生物型出現。如中國雜交稻汕優6號,在褐飛虱生物型I的地區受害輕。此外,可因地制宜選用湘早釉1號、3號,廣優青,七桂早25,威優35,Ⅱ優46,D優64,威優64,南京14,揚稻3號,水源290,秀水620等抗蟲品種。(4)保護利用天敵。(5)在若蟲孵化高峰至2?3齡若蟲發生盛期,及時噴灑2,5%撲虱蚜可濕性粉劑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早稻、早中稻、晚稻田每667m2 20-30g,遲中稻田50g,或10%多來寶懸浮劑50?100ml,也可用10%二遍凈(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 | |
|
液(667m2用藥10?208對水60kg),1?30天防效90%以上,持效期30天。此外,用80%殺蟲單粉劑35?408,早期防治效果優于葉蟬散,且可以兼治其它害蟲。提倡施用20%康福多濃可溶劑,每667m2 6?8ml或40%滅抗鈴乳油30-40g,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有效成分2g防治稻飛虱,兼治葉蟬和薊馬。也可選用75%虱螟特可濕性粉劑(殺蟲單加噻嗪酮)650g/hm2防治飛虱,兼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 | ||








和短翅型成蟲.jpg)
和4齡若蟲.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