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楊顥
以扶持種業“國家隊”為目標的種業改革仍在繼續推進,但一則“中國種業將對外資解禁”的消息,卻讓眾多國內種業公司的神經繃緊。
《中國日報》8月25日援引一位未具名政府官員的話稱,中國可能將允許外資控股國內的農業種子合資企業,國家商務部和農業部正在對此進行調研。
不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多家外資和國內種業企業均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消息”。
8月26日,登海種業(002041,股吧)(600354.SH)董秘原紹剛告訴記者,兩部委今年的確對國內的種業合資公司進行過調研,但并未涉及外資控股權問題的討論。對于種業開禁,他認為“可能性不會很大”。目前,登海種業旗下有一家與全球種業霸主美國先鋒良種公司的合資公司。
隆平高科(000998,股吧)(000998.SZ)董秘彭光劍也持有同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此時允許外資控股合資企業,“與目前扶持國內種企的現行政策不符”。
同日,先鋒國際良種公司回復本報記者稱,“先鋒已經注意到這則消息,但目前還沒有得到任何官方確認。”
據本報記者了解,近年來,對于是否進一步放開外資參與國內種業市場競爭,有關部門和行業內人士一直都有爭論。反對者認為,一旦允許外資控股合資企業,大多數所謂的本土“龍頭企業”,都將遭遇重大打擊。
壁壘爭議
截至目前,“外資不得控股種業合資公司”的禁令,依然有效
根據中投顧問的統計,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注冊的外資(含合資)種子企業,已經超過了70家。
2001年,孟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經營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的中外合資種子企業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經營孟山都專為中國玉米市場培育的迪卡系列玉米雜交良種。
2002年和2006年,杜邦先鋒先后與登海種業、敦煌種業(600354,股吧)(600354.SH)組建合資公司,從事“先玉335”的制種和銷售。其中,登海種業主要做夏播玉米種,播種范圍為黃淮環渤海一帶;敦煌種業主營春播種子,播種范圍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新疆一帶。
除了上述兩家國際種業巨頭之外,包括先正達、利馬格蘭在內的世界種業五強都在中國組建了合資公司。
不過,按照中國政府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關于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的規定》等政策的規定,外資設立農作物種子企業,中方投資比例應大于50%,由中方控股。
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頒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最新修訂版。新《目錄》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等產業,軌道交通運輸設備也將向外資全面開放。但“外資公司不得控股種業合資公司”的條款,仍得以保留。
“種業安全就是糧食安全,這是基本原則。”在原紹剛看來,這是中國種業遲遲未對外資開禁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2010年以來,以“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為核心的中國種業改革,也已轟轟烈烈地啟動。彭光劍認為,在這種背景下,進一步放開外資更加不可能。此前,曾擁有四年合資血統的隆平高科的大股東,剛剛回歸為一家本土企業。
2007年,利馬格蘭旗下的VHK,受讓隆平高科大股東新大新威邁46.5%的股權。但2011年2月10日,在隆平高科宣布與VHK合資同時,VHK也宣告從新大新威邁退出。
利馬格蘭退出后,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正是為了配合“打造民族種業航母”。對此,隆平高科董秘并未否認,“肯定有這方面考慮,與目前的扶持方向保持一致”。
不過,對于外資的放開與否,業界也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已退休的研究員、玉米專家佟屏亞就指出,目前的種業新政有“重新關閉國門”之嫌。
在他看來,中國種業需要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跨國公司也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資源。中國種業必須擴大開放的步伐,邁步世界,積極引進外資建立外資獨資企業、引進外資建立合資企業、利用海外上市平臺實現融資,讓中國的種業市場成為世界種業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繼續閉門自守,就會被“邊緣化”,最終必然被淘汰。
事實上,國內企業對于外資控股的強烈抵制,更實際的考慮是,一旦外資控股合資公司,不光中小企業,所謂的“龍頭企業”也將自身難保。一種業內流行的觀點稱,國內8700多家種業公司尚能存活至今,實在要歸功于政策壁壘。
“目前,國內企業與外資在實力上相差太懸殊。”彭光劍表示,以研發為例,“像先鋒、孟山都,一年的研發資金有10億美金,而國內公司一年能有幾千萬人民幣,就很不容易了。”
正因為外資沒有在中國獨立經營的權利,與中方企業合資,便成為其在華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成為研發育種能力低下的中資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
此前沖擊創業板失敗的、“新疆首批高新技術企業和新疆地區最大的種子企業”康地種業在招股說明書中就明確表示,受國內企業自主研發育種起步較晚等因素限制,國內市場絕大多數新品種由國內科研院所和國外種子公司培育出來。而且,“在目前甚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通過特許和代理業務引進新品種,都將是國內種子企業自主業務的重要支撐。”
即便對目前的國內種業翹楚登海種業、敦煌種業等來說,合資公司的貢獻也已占據了上市公司業績的大半壁江山。
登海種業2010年年報顯示,其盈利增長仍主要由登海先鋒貢獻。海通證券(600837,股吧)估算,2010年先玉335實現的銷售收入為6.174億元,同比增長93.88%,占全公司銷售收入65.83%。相比而言,登海種業自己的“超級玉米”業績一直都不理想,且屢曝質量問題。
敦煌種業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5.89億元,同比增長5.1%;歸屬于公司的凈利潤為0.81億元,同比增長168.7%;而公司盈利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敦煌先鋒進入產能釋放期,先玉335持續熱銷,拉動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大幅提升。
隆平高科也表示,與利馬格蘭即將設立的合資公司,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利馬格蘭的優勢促進公司玉米種子等產業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方在合資公司中均占有51%以上的股份,但由于育種技術和品種權都沒有進入合資企業,因此,中方并無實際控制權。
以先玉系列品種為例,該品種的研發由先鋒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獨資研究機構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負責。鐵嶺先鋒培育出的新品種產權屬于先鋒公司,先鋒公司將品種交給登海先鋒、敦煌先鋒兩家合資公司并收取品種使用費,合資公司負責制種和在黃淮海、東北地區的銷售。
孟山都中國區玉米種子事業部總經理、中種迪卡種子公司總經理汪泓對本報記者表示,此前,合資公司負責生產、推廣等工作,而育種仍由孟山都掌握。不過,他同時強調稱,迪卡目前也正在做自有品種的培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