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進寬
縣域種子經營市場的穩健發展,關系到農業生產安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人行湖北省安陸支行的調查顯示:在種子產銷市場化推進過程中,縣域種子經營市場面臨諸多問題,應予重視。
縣域種子市場對外的依存度大,質量和數量難以保證。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糧食主產區,“十一五”期間,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升,用種數量從650萬公斤上升到800萬公斤左右。受多種因素影響,轄區內原有制種基地生產能力基本喪失,各類種子對外采依賴度在90%以上。安陸市原為湖北省十大制種基地之一,具有年產200萬斤雜交種子能力,占孝感雜交水稻種子市場份額三分之一,現已失去制種能力。糧食主產區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場顯露出的問題較多。一是縣域種子經營市場沒有話語權。調查顯示,安陸市近18家種子批發經營戶中,占88.89%的經營戶需提前半年預訂來年種子,供種企業能夠按照合同履約的不到60%,風險由經營戶單邊承擔。二是種子數量供給缺乏穩定性。種子豐產時上游生產企業要求經營戶增加購銷量,減產時經營戶所需品種的數量得不到保障。三是種子質量難保證。受規模、技術能力多種因素制約,縣域種子經營戶難以盡快對所購種子質量進行檢驗,質量隱患和種植風險增大。
種子價格單邊、過快上揚,給農民收益帶來消極影響。近幾年,主要農作物種子進銷價格普遍上漲了2.5~3倍。種子價格的單邊上漲,給農戶收益帶來消極影響。安陸近200戶種子批發零售經營戶中,近三年有46.9%的經營戶出現過購進大于銷量的教訓,個別不法經營戶銷售過期種子導致農民減產時有發生。調查顯示,農戶種植成本中,種子成本是上升最快的。
無序違規經營嚴重。據調查,至2011年6月,安陸市城區種子經銷商18家,以批發為主;鄉鎮種子經銷商170家,以零售為主。由于經營者素質良莠不齊,對農戶合法權益造成很大損害。一是部分種子經銷戶缺乏基本的農業科學技術,不能正確地為農民解說種子特征和栽培技術,能夠為農戶提供技術咨詢的不到50%。二是部分經營戶追求利潤最大化,引進品種“多、亂、雜”,品種的適應性和優劣無從驗證,誤農傷農事件時有發生。三是履行種子質量和市場監管的種子管理部門因經費不足、鑒定檢驗技術條件缺乏等原因,管理難度較大。
縣域種子經營戶大多規模小實力弱,適配對路的信貸產品品種少創新慢。資金瓶頸難以破解。據調查,安陸市目前成規模從事種子經營的大戶有12~15家,每戶年銷售種子15萬斤左右,按當前常規品種30元/斤計算,平均一戶每年備種資金需求量450萬元左右,剔除自有資金外,信貸需求總量在4500萬~5500萬元。一部分經銷戶實力不夠,不能提供有效的擔保、抵押資產,因而無法取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同時,種子是季節性很強的商品,資金需求具有短、急、快的特點,資金需求時間與銀行貸款期限不相匹配。從調查情況看,涉農金融機構開發的涉農信貸產品在30款左右,針對種子購、銷、存的信貸產品基本為空白,大小額信用貸款額度有限,10萬元是上限,與種子購、銷、存資金需求量大難以配套。
縣域種子儲備普遍缺位。《種子法》第七條規定:“國家建立種子儲備制度,主要用于發生災害時的生產需要,保證農業生產安全”。據調查,安陸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45萬畝,種植油菜20萬畝,種植小麥30萬畝,總計用種量達380多萬斤,按照常規品種的市場價格計算,每年購置種源的資金需求量達1.15億元左右。目前所需種子均由種子企業及經銷商自主籌備。由于對市場實際供求量把握不準,種源儲備措施不到位,一旦市場供求發生變化,購銷合同履行不到位,或者發生自然災害,農民糧油作物用種的數量和質量就無法得到保障。
建議建立中央和省級種子儲備制度,由國家或省級進行調度,保證農民獲得足夠種子。在農業主產區,建立中央和省級種子儲備制度,按省組建1~2家種子儲備基地,增強種子生產和購、銷、存方面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保證農戶能夠獲得足夠的種子。
加強價格監測和監管,建立非正常價格波動國家補貼機制,保證農民低價或平價獲得種子。加強對縣域種子經營市場的價格監測和監管,將縣域種子經營市場納入國家財政對農業補貼范圍,根據上游供貨價格變化,啟動補貼機制,降低農戶購種成本負擔。
加強縣域種子市場監管,從經費、人員、技術上予以保證。一是進一步明確種子管理部門的機構性質和監督管理職責,增加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二是進一步加大種子執法隊伍建設。三是建立聯動執法工作機制。加強同工商、質監、物價等部門的溝通合作,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四是加大日常監督執法力度。建立種子經銷戶登記備案制度和農作物種子登記備案制度,維護農民用種安全。
關注外資滲入中部種子市場情況,從戰略高度考慮擴大國產種子占有率。增加對國產種業的投入力度,從政策、資金、創新、研發、技術等方面予以傾斜,穩步擴大國產種子的市場份額。
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信貸新品種,開發適合縣域種業經營戶的信貸產品,簡化信貸審批程序,以滿足種子經銷商短、急、快的資金需求。建立種子保障基金,完善政策性、商業性保險覆蓋政策,保護縣域種子經營穩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