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
“每根豇豆1米長,每個茄子3斤重,每畝辣椒產量5000公斤……”在甘肅省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公司,這些利用航天育種技術培育出的碩大果實令人稱奇。
早在1987年8月5日,隨著我國第9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的成功發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子被帶到距地面200公里~400公里的太空中,這是我國農作物種子的首次“太空之旅”。當時搭載種子的目的只是想測試空間環境對植物遺傳性是否有影響。但是,科技人員在實驗中意外發現,上過天的種子發生了一些意外的遺傳變異,由此人們開始考慮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農作物航天育種。
而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及美國的科學家就已開始將植物種子搭載衛星上天,并發現“上過天”的種子的染色體畸變頻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此后,俄羅斯等國在和平號空間站成功種植小麥、白菜和油菜等農作物。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使宇宙飛船最終成為“會飛的農場”,最終解決航天員的食品自給問題。
說到航天育種,就不得不提及育種衛星。2006年9月9日,我國第一顆育種衛星實踐八號育種衛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育種衛星上搭載了糧、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類2000余份約215公斤種子和菌種,涉及152個物種,其中植物133種、動物3種、微生物16種,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利用衛星開展航天育種工程的試驗與研究。考慮到航天育種廣闊的發展前景,2007年,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正式開始了航天育種產業化的探索。
至今,我國共進行了20余次航天育種搭載試驗,已擁有經過航天搭載的農作物共計9大類393個品系,選育成功異變育種品種8000多份,初步建成了航天育種資源庫。目前,我國航天育種推廣種植基地共有100多個,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近2000萬畝。
通過航天育種,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改良產品品質。如“航椒1號辣椒”的維生素C含量比一般辣椒提高了183%左右;“太空5號小麥”產量超過傳統品種10%以上……如今,航天育種已使人們的生活受益,并已成為太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斌) 來源:中國航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