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李銳
2011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確立了商業化育種的發展思路,明確企業是商業化育種的主體。吉林省平安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意見》的出臺對于種業企業來說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減少繁育、試驗、推廣直至銷售等環節上的“脫鉤”現象,育種主體由科研單位轉成種業企業,可以加快新品種的上市速度。他說,今后的種業企業誰的科研實力強,誰有自己的品種創新隊伍,誰就能在種業市場占領高點,搶得先機。
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能力
面對全球種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張平認為,民族種業企業今后一段時間更是要抓住機遇,建設科研育種體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新能力。而平安種業在十年前就這樣做了。成立于2001年的吉林省平安種業有限公司,堅持走科研、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的路子。2002年,公司成立了平安農業科學院,并高薪引入專業人才、投巨資購進專業設備,并建立高水平試驗室、實驗基地,以強化品種研發工作。根據不同的氣候生態區域、土壤類型、科研需要,分別在遼寧、海南、黑龍江、吉林等地建立了200畝以上的育種基地和試驗站42個,擁有研究人員21人,公司至今已審定玉米品種11個,水稻品種4個,大豆品種6個。
張平說,那些研發能力強、核心競爭力強的種業企業,將主宰種子市場。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品種的競爭,且必須不斷地將優質、高產、高效、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投放糧食生產過程博得廣大用戶的認可,才能占領市場。二是誠實守信,主動熱情周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也是獨具競爭力的行為與實力的表現。三是促銷手段的競爭,要體現高技術含量支撐及有效的市場競爭,應對業內群雄挑戰,也是企業謀生存、謀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
銷售對象和方式要轉變
平安種業今年的銷售額突破了3億元,覆蓋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河北等北方地區。銷售對象是面向農村千家萬戶的農民,營銷方式是依托各代銷店門市進行。張平說,這種方式還能持續多久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目前,吉林省各地已經成立8920個農業合作社,還有很多種糧大戶。隨著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和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張平認為,今后的售種對象肯定是以種糧大戶、合作社等為主,營銷方式也會由代銷逐步轉向種子公司直接與用戶簽訂合同銷售,或通過網上訂貨直接銷售。
對于今后平安種業在銷售方式上的變化,張平表示,公司將在鞏固現有老市場的基礎上,開發外沿市場和外省市場,以省為單位,依托當地公司或人員建立平安種業銷售配送中心,以展示平安種業的市場形象。省內以市、縣為基礎建立銷售、配送中心,實現信息化管理。
延伸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中,平安種業利用平安農業科學院這個科研平臺,投入科研經費850萬元增強育種力量,并與內蒙古通遼農科院、甘肅武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沈陽雷奧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緊密合作,為公司進行專門育種。目前,已育出多個擁有知識產權的品種,使得公司的育種規模、作物種類和育種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張平認為,抓現在,想未來,企業做大做強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于民營企業來說,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就是資金問題。《意見》出臺以后,國家加大對種業企業的扶持力度,育種工作由種業企業來完成,項目資金直接落地企業,對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是重大利好。我們要利用這次機遇,把公司建成從單純的玉米種子經營到“全方位”的種子產業。在經營品種上,除了玉米種子以外,還要加大水稻,大豆,高粱等雜糧種子、油料種子、蔬菜種子的經營,成為“全天候”的種子企業;經營稻種與優質米開發相結合;經營種子與糧食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相結合,走研、育、產、銷一條龍的市場化經營模式。
張平說,科研的創新說到底就是企業生命力的創新。種業企業要建立以種業為主導的產業鏈集團,以科研為核心,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利用國家對種業的扶持政策,借助國家整治種子行業“小、亂、差”的時機,以無形資產整合有形資產,從產品市場進入資本市場,迅速做大做強,振興民族種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