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才》
文|本刊記者 李冬潔 出處|《英才》雜志2011年7月刊
就在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石主動“倒戈”,從一方“球隊”的前鋒角色,忽然調轉頭來,成了對方的“守門員”。
曾經就職兩大外資種業巨頭孟山都和杜邦先鋒的劉石,經歷了外資種業從滲透到壯大再到強悍的野蠻生長,就在民族種業發展膠著的當口,他的身份卻一下變成了國內種業龍頭隆平高科(27.10,-0.09,-0.33%)的CEO。
5月30日,在長沙隆平高科總部,劉石對《英才》記者興奮地連說帶比劃,他們馬上要蓋一幢總部大樓,“要很多層,到時要把研發部門和各個分子公司都遷過來。”
現在,劉石已經習慣了二線城市的生活節奏,早上8點上班,12點正點下班;下午2點半上班,6點下班,不過常常有應酬;很喜歡吃湘菜,屬于怕不辣那種;周末沒事就飛回北京的家,生活忙碌但很規律。此時,距離他離開杜邦先鋒中國區總裁的職位,加入隆平高科剛滿一年。
資本市場似乎很樂意這位新CEO的到來,從去年4月到現在,隆平高科在資本市場上表現強勢,曾一度逆勢大漲80%。當然,公司交上的成績單也沒令市場失望,2010年,隆平高科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32%,凈利潤同比增長53.92%;2011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加13.39%,凈利潤同比大增99.59%。
擁有國內首屈一指的研發實力和科學家袁隆平的品牌效應,一直是公司位居行業龍頭的底氣。眼下,公司正面臨著讓一切看起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今年4月18日,種業的另一個重量級文件《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化農作物發展意見》發布。縱觀全文,一個具革命性的內容被提出,就是企業作為行業發展的主體被首次確認。此外,未來國家還將在扶持一些“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的同時,還將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鼓勵種子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尤其是鼓勵大型優勢種子企業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
有外界評論,此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種業企業。如何在新政下實現公司的快速發展和業績的迅速釋放,壓力自不待言。眼下,擺在劉石面前的,除了考慮在各路競爭對手的覬覦下,如何進行和新政對接的戰略調整,亦要應對在新政效應釋放之前,公司業績如何持續發展的課題。
新政的最大利好
今年初,一則公告昭示隆平高科重新回歸內資。在一系列股權轉讓完成后,大股東新大新威邁由中外合資企業變更為內資有限責任公司,隆平高科也由外資參股公司轉變成了純內資公司,從而也成為了國內種子銷售額排名第一的種業公司。
對此,浙商證券分析師認為,由于外資性質的公司不在種業扶持政策考慮范疇之內,此次公司大股東股權變更是為了迎合種業新政,以使得隆平高科進入受益范圍之內做準備。
“轉為內資純屬巧合,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對于這一評論,劉石不愿過多評述。
“天時地利人和”這一表述在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看來涵義頗多,他向《英才》記者表示,國務院重點扶持的就是龍頭隆平高科這樣的企業,此次新政會讓它成為最受益的公司,比如一些套牌假冒公司將無法存在,這對隆平高科市場份額的增加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在劉石看來,新政對隆平高科的最大利好是,將創造一個讓企業能持續發展的行業環境。
目前國內種業沉疴已久。多年以來,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公司一直是種業市場的主體,前期的投入全部來自國家和其他資助。“企業”運作成本低廉,而在市場推廣和運作時,卻可以借用院所的國家品牌,有時還可以借當地的行政資源與其他市場化企業進行不公平競爭。
“還有一個問題,比如一般市場化企業和科研院所各投入100萬研發出了一個產品,企業必須賣120萬才能收回投資,而它卻可以賣80萬,50萬,它的成本是國家的,賣任何錢都是科研院所或課題組,甚至是個人額外的合法收入,所以很多市場化企業被科研單位搞得沒辦法生存。”劉石表示,多年來價格血拼成為了市場的主旋律,也就無法打造行業內的“航空母艦”。
此外,市場秩序混亂也是多年來的行業亂象之一。目前國內種子公司有8700多家,市場上多亂雜、假冒、套牌和誠信缺失等現象常態化,嚴重沖擊正規企業的市場運作。
而此次新政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將從根本上改革體制弊端,整肅行業環境,因此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一批種業公司將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而作為其中的龍頭,外界頗關注的是,此次新政將對隆平高科具體帶來怎樣的扶助政策?
終結大而不強
實際上,目前已有市場聲音評論隆平高科“大而不強”。在新的機會來到的同時,戰略的轉換已是形勢發展的必然。5月初,劉石團隊密集開會,“整整持續了兩天半”,就是討論新政下的發展戰略調整以及具體的計劃。
多年前的隆平高科脫胎農科院,為迅速在市場上立穩腳跟,采取了盡力做大和拼規模的發展戰略。在初創期,這一模式的確幫助公司擴大了知名度,迅速拓展了市場份額,但到現在與發展現狀日益沖突。
之前為實現快速發展,隆平高科在各地紛紛成立子公司,公司占有較大的股份,自然人占小股。這一做法在推廣以后,現在掣肘因素逐漸暴露:各子公司各自為戰,互相之間缺乏配合,在有些地方還互相競爭,影響了產業的效率。
在產品供給上,也存在明顯缺陷。一般一個地區的農民可能在3?5畝地里僅僅只需要1?2個產品,種子公司根據當地的氣候種植特點,一般也只能推薦3?5個產品,而隆平高科有的子公司會供應上百個品種。
“我們的科研和生產營銷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們把有限的資源分散到100多個品種中,這是相當消耗能量和事倍功半的一件事。什么都想做,結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劉石說。
此外,在業務結構上,當初為迅速壯大實力,隆平高科在主業以外,還投資了房地產和二級市場。“這些可以給公司帶來效益,但對產業發展并沒有增值,一個是本,一個是末。”劉石表示,賺錢的基礎應該是為產業帶來提升。
調整就在眼下,在此次戰略會議上,劉石訂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突出做強,兼顧做大。集中做大產品,而不是做很多的產品;突出做主營業務,退出房地產和二級市場投資;提倡價值營銷,增加附加值,給終端客戶帶來價值。
“要把強放在第一位,只有做‘強’了,‘大’是自然的一個結果。如果不強,就很容易被對手趕超。”劉石說。
在種業市場上,雖然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業務一騎絕塵,但在其他領域,競爭對手正虎視眈眈。外資公司像先鋒的玉米種子對隆平高科的挑戰,不僅僅是產品的優勢,還有服務、推廣、理念和團隊執行力的超越;國內便是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種集團)的日益崛起。
一位券商分析師向《英才》記者透露,中種集團的實力遠不會對隆平高科構成威脅,主要是它沒有研發和品種,這兩年雖然收購了一些小企業,但需要較長時間的整合。它現在采取的其實是隆平高科第一階段做大的戰略,而現在隆平高科各個方面都已準備好。
而劉石的顧慮是,“中種集團短期不會形成強有力的競爭,但它現在在生物技術上發力,投資很大,另一個是它的背后是中化集團,資金雄厚,我們之間還存在體量上的重大差異,中長期可能會對隆平高科產生壓力。”
為應對可能的競爭,并購是隆平高科的下一步棋,這也是新政效應的推力。劉石表示,并購將是以做強為目標,尋找能形成優勢互補的,能形成合力的公司,并且會提前設計好股權結構,不會為并購而急于并購。“到時我們肯定會考慮融資,非公開融資的操作會簡單一些,當然這都要取決于當時的情況。”
全面退出屯玉
截至目前,新政還沒有對隆平高科帶來實質的影響。劉石認為新政對業績的體現不會有集中的釋放期,它將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在2010年和今年一季度,隆平高科業績雖然持續發力,但這期間并不是沒有出現不和諧的符號,而這會否讓公司出現業績斷檔的風險?
今年初,隆平高科意欲控股山西屯玉計劃擱淺。長久以來,隆平高科以水稻種子作為支柱,而玉米種子業務則薄弱得多。為提振玉米種子業務,2010年初公司以3600萬元認購山西屯玉的控股子公司北京屯玉新增資本,持股60%,擬通過對分公司的兼并來實現對母公司山西屯玉的有效參股。但今年初,隆平已經全面退出了這起并購。
然而不可小覷的是,北京屯玉在隆平高科的玉米銷售收入中占據了大半江山。2010年公司玉米種子實現營業收入26905.9萬元,同比大增277.9%。失去北京屯玉對隆平高科究竟意味著什么?
“有一點沖擊沒問題,可以接受這個。對我來說,銷售收入會關注,但并不那么強烈,關注更多的是盈利。我們不會為了銷售而銷售,生產出來賣不出去,造成積壓,做大而沒有盈利,而正常情況下,利潤增長應該高于銷售額的增加。”劉石說。
一位熟悉內情的業內人士向《英才》記者表示,隆平高科在劉石沒來之前,想借外力實現玉米種子的突破,現在他來了,就不一定需要山西屯玉了,而且公司前兩年也在搞研發,又買了一些品種。合作終止后,玉米種子銷售可能會下滑,但不會對今年業績有大的影響,因為北京屯玉的負擔很重,利潤率很低。
的確如上述人士所言,劉石來到隆平高科的最大舉動之一便是在玉米種子上的發力。年初,意欲與利馬格蘭成立合資公司的計劃,其用意便是從事雜交玉米種子、小麥種子等研究、生產和銷售。如果按原計劃施行,今年業績并不存在斷檔的問題。
“合資公司現在還在準備階段,之前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合作,如果成立,一兩年內就會釋放業績。現在我們的玉米種子業務也會有發展。未來有兩個主要發力的市場,一是黃淮海市場,一是黑龍江地區。”劉石說,其實他還有一個“保險閥”,那就是安徽隆平。
近幾年,安徽隆平在玉米種子上的投資研發做得風生水起,一直處于一個增長期,從去年開始已經初見成效,產品銷售業績出色。
中信證券(13.26,-0.03,-0.23%)農業分析師施亮表示,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未來三年,隆平高科可能會將玉米種子的銷售做到全國前三名。長江證券(10.58,-0.08,-0.75%)研究報告預計,隆平高科2012年玉米銷售量可以達到5000萬公斤,假設毛利率達到40%,2012年玉米業務將貢獻EPS約0.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