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闖壘 本報記者常春暉
每畝節省種子三分之一,平均畝產量多出150公斤,我省水稻植質缽育機械化栽培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專家建議
日前,農墾牡丹江管理局云山農場,八一農墾大學一項水稻栽植新技術吸引了前來參加中國農墾農機化學會水稻生產新技術研討會諸多專家學者的目光。
“特制投種機將稻種投入以稻草為原料制成的秧盤中,毛刷掃種使其充種均勻,改裝后的栽植機將秧盤整齊有序分割移栽,確保秧苗穴距、行距準確。”有專家掰下一塊秧盤細細打量,有學者摁了摁長勢良好的秧苗體驗厚實度和密集度,有人則對運行的機器不斷拍照,隨著項目組成員的講解,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水稻植質缽育機械化栽培新技術”展現在大家面前。
據了解,水稻生產技術經歷了直播、旱育苗人工栽植、機械插秧、缽育機械拋秧、缽育機械移栽的發展歷程。我國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已成為當前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栽插環節已成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國際上擁有缽育機械移栽成熟技術的僅有日本的幾家公司,這幾家公司的移栽機結構復雜,尤其配套缽育秧盤價格昂貴,不適合在我國大面積推廣。
2006年,以八一農墾大學教授汪春為項目負責人的科研小組以稻草為基本原料,以插秧機為基本機型,研究開發出了水稻植質缽育秧盤、植質缽育精量播種機及植質缽育栽植機,并配套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及生產管理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植質缽育機械化栽培技術生產模式,生產示范同年展開。
五年來,他們先后在我省不同生態區20個示范點進行了試驗示范,結果證明:該技術缽育擺載成本低,增產幅度大,平均畝產達到750公斤以上,平均每畝增產150公斤左右,稻米品質顯著提高。去年,在18個示范點1200畝地,平均畝產量達到786.3公斤,比普通插秧稻田增產26.6%。目前,該技術通過專家鑒定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并被農業部列為全國試驗示范項目,其成果獲國家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這一技術將是目前水稻種植模式和機械作業方式的一次"革新"。”汪春說,“植質秧盤滿足了缽育苗的所有農業技術要求,移栽不傷根、無需緩苗,比普通育秧增加12天~15天有效生育期;秧盤隨著水稻生長緩慢降解,實現了植物秸稈綜合利用,最終實現提質、增產,是目前水稻生產實現優質、高產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實現北方寒地水稻種植業跨越式發展。”
數據顯示,若按現有水稻種植面積1850萬畝計算,近五年有三分之一的水稻種植面積采用這一技術,將會為墾區和農民增加25億元效益。
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認為這一新技術解決了水稻生產秧盤、育秧播種生產線問題,解決了與之配套的插秧機等農業技術問題,是目前非常適合水稻生產的優質新技術。他建議:“要進一步加大技術推廣力度,依托黑龍江省政府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對水稻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墾區以及相關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團隊,將科技力量與田間實際結合;建議黑龍江農墾總局成立"水稻植質缽育栽植技術研究中心",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繼續將水稻缽育栽植技術完善提高,更好地在黑龍江墾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據了解,今年項目組也有了新動作。他們計劃在我省墾區和地方建立25個核心示范區,推廣面積10萬畝,以此為基礎,在五年內推廣水稻植質缽育機械化栽培技術500萬畝以上。屆時,新技術的全面示范和推廣,將更加有利于進一步實現北方寒地水稻優質、高效、節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