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具有“中國蔬菜之鄉”美譽的山東省壽光市獲悉,該市目前擁有壽光--北京、壽光--哈爾濱、壽光--湛江3條蔬菜運輸“綠色通道”, 而且這是全國最早開通的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該市農產品“綠色通道”從2005年4月份正式開通以來,每天至少為壽光境內的農民省下近萬元的車輛通行費。到2010年底國家又頒布了農產品“綠色通道” 新的優惠政策,自開通和實行“新政策”以來,該市嚴格落實上級有關規定,設立了農產品“綠色通道”專用通道和標志牌,對符合條件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全免通行費,并優先快速放行,從國家“新政策”實施到現在已累計放行符合政策要求的農產品車輛6萬余輛,為車主業戶節省百余萬元費用,山東壽光菜農親切的把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稱作農民致富地“黃金道”。
大白菜“爛”出1個大市場
作為當前我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中國一號菜園子”“中國蔬菜硅谷”的山東省壽光市來說,該市總人口113.94萬,有80萬農業人口,其中有30多萬人從事蔬菜種植,各類冬暖式大棚達到40余萬個,蔬菜大棚面積已達80多萬畝,其中有機蔬菜65萬畝,年產優質蔬菜40億公斤,帶動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4000多元,其蔬菜種植面積每年卻以超常的速度跳躍式遞增,出現了“家家戶戶種蔬菜,戶戶家家奔小康”的可喜局面。據了解以前可不是這樣,20多年前在壽光曾流傳著有1億斤大白菜“爛”出1個大市場的“故事”。1983年,該市種植了兩億斤大白菜,但賣卻成了難題。當時大白菜不是論斤賣,而是估堆、論車賣,盡管如此,最后還剩1億斤大白菜沒賣出去,白白爛在了地里,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成了菜農抹不去地心頭之痛。對此,當時該市政府部門形成共識:“抓生產不抓流通不行,抓流通不抓市場不行,抓市場不抓交通不行。”1984年,該市投資30萬元,建成了第一個占地17畝的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也就是現在占地總面積3000畝,總投資20億元,可實現年蔬菜、水果及農副產品交易量100億公斤的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的前身,現在該市場經過10多次改造和擴建,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個品種,年交易額約占全國的1/3,而且在這里的蔬菜常年“買全國、賣全國”。該市沒建立蔬菜大市場和開通“綠色通道”以前,交通網絡不發達,公路運輸能力、通行速度和安全性不高,而且幾百元的過路費對當地運輸戶及農戶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致使一些鮮活農產品還沒達到目的地就壞掉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于是就發生了以上那個1億斤大白菜白白爛在了地里的傷心故事。
五年投入省級干線15億
為了解決群眾買菜難、創收難的困擾,從“十五”期間開始到現在,該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形成共識,加緊建設以國省道干線為主的二級以上公路網,并構建了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在“十一五”期間,該市以建設開放式,現代化大交通為目標,積極推進干線公路和鄉村公路快速建設,抓好“體內體外雙循環”, 把路修到了菜農的田間地頭,具體規劃了“五縱三橫”的市內交通主框架,五年投入省級干線公路建設各項資金就達15億多元,形成了以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為龍頭、連接全市各鄉鎮、輻射周邊省市區的公路網。在這一期間,公路精細養護,科學管理,公路整體通行質量也得到全面提升,已累計投入公路養護資金1.2億元,實施養護大中修里程147.6公里,優良路率達95.7%。公路綜合整治方面,完成公路綜合整治投資7.1億元,其中2010年累計投入綜合整治資金達3.17億元,今年計劃投入2.35億元。目前,該市公路通車里程達384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55.2公里。全市內形成了以干線、高速公路為骨架,干支相連、縱橫交錯、相互銜接、四通八達的現代化路網新格局。蔬菜市場的發展和公路的快速建設,對地方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提升效應,極大地帶動了壽光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該市連續九屆跨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6位(2009年),去年壽光財政總收入躍入全省縣級市前三甲。在該市蔬菜主產區,從事蔬菜產業收入一般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該市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95元,其中三分之二來自蔬菜收入。
全部納入“綠色通道”網絡
鮮活農產品公路運輸“綠色通道”在該市自2005年正式開通以來,最直接、最有效地支持和服務了“三農”,“綠色通道”作為整個路網通行的主體和關鍵,在政策貫徹、實施、執行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壽光有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全省鮮活農產品的起運區在壽光占得份額以及裝運量最大,運輸的鮮活農產品主要有蔬菜、瓜果、新鮮的肉、蛋、奶等。為了保證這些鮮活農產品運輸暢通,該市把境內所有省道干線公路224.6公里全部納入“綠色通道” 路網通行網絡,并在地域交界、收費站口、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或交叉口,都設上醒目、樣式統一的道路指示標志牌138塊。該市還強化了瓜果蔬菜運輸源頭管理,加強與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貨主、承運單位的聯系,及時提供便捷的相關手續等。由于措施得當,多年以來,對合法、整車裝載鮮活農產品的省內外運輸車輛,不僅免收通行費放行,而且沒有出現滯留、堵車的情況發生和出現。
蔬菜“坐”車到京只需5小時
據山東省壽光市公路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據悉,該市作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及儲運基地,“綠色通道”是該市蔬菜外運內銷的重要通道,為確保運力。1995年5月,壽光至北京的第一條“綠色通道”開通,實現了壽光蔬菜對北京市場的直供直銷,銷量占到當時北京市場的四分之一,那時的“早上壽光菜園子,中午北京菜籃子,晚上家庭菜盤子”一說,形象地說明了“綠色通道”之便暢。1999年又開通了壽光?哈爾濱、壽光?湛江的兩條“綠色通道”,全國僅有的5條縱向“綠色通道”,壽光就占了3條。三條貫穿壽光南北經濟的大動脈,為運輸壽光蔬菜車輛的進出提供了極大地便利,被當地群眾稱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長廊”。該市依靠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將蔬菜運銷到全國各地,蔬菜交易輻射30多個省市,并對北京、天津、沈陽、長春等許多大中城市實現了直銷直供。如今壽光蔬菜從“坐”上車只需在路上“走”5個小時,就抵達首都北京,極大地滿足了北京市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菜鄉農民的錢袋子,公路交通給該市城鄉經濟發展和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讓越來越多的人走向了致富路。
建立“綠色通道”長效機制
在“綠色通道”網絡規模和范圍逐步擴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相關突出問題,建立“綠色通道”可持續發展機制,實現管理工作規范化、檢測手段現代化、便民措施標準化、發展動力持續化的目標,這一切問題都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為此,該市政府部門提出了構建“綠色通道”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的指導性意見,為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可靠保障。該市相關部門表示今后將繼續堅持對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進行實物查驗,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及財政部門支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重要路段“綠色通道”收費道口配備數字輻射透視成像等檢測設備,逐步建立以自動檢測為主、人工查驗為輔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檢測體系,利用高科技查驗手段,在增強查驗準確性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的查驗時間,提高合法運輸車輛的通行效率。對于交通量大的收費站,將增設收費車道或加強人工疏導,維護正常通行秩序,確保“綠色通道”安全暢通。同時建立健全“綠色通道”配套政策,完善“綠色通道”成本分擔機制,針對當前政策實施的實際情況,從補償政策和方式、補償范圍和標準進行分析和研究,并結合該市實際,將此項“綠色通道”民生工程真正辦好辦實為菜農增收,為運菜客戶“減負”提供幫助和服務,把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建成真正讓農民致富地“黃金道”。 (山東省壽光市公路局通訊員劉宗林 18766893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