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江宜航
---訪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
如果我們不加快種業發展,從源頭保障中國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一旦發達國家通過種業控制中國的農產品,將會給國家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我國種業的現狀如何?面臨怎樣的危機與挑戰?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此前的全國“兩會”上,民革中央以程萍的《關于加快中國種業發展的建議》為基礎,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大力加快中國種業發展的建議》。
多數農產品種子被發達國家主導或壟斷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特別值得驕傲的是,我國用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1%人口的吃飯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糧食生產連續跨越3億、4億、5億噸臺階,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程萍告訴記者,我國農業之所以能夠滿足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主要農作物品種實現了五六次大規模的更新換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1%,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45%,我國糧食的自給率已經達到95%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0%。
“但是,近年來發達國家不僅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中打壓我國,還逐步占領我國種業等高端市場,如蔬菜、花卉、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的種業發達國家處于主導或壟斷地位。如果我們不加快種業發展,從源頭保障中國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一旦發達國家通過種業控制中國的農產品,將會給國家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程萍說。
面臨四大危機與挑戰
在程萍看來,中國種業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危機與挑戰:
一是種子企業規模小,綜合實力不強。我國現有8700多家種子企業,種子零售商超過10萬家,前20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總和僅相當于美國孟山都公司銷售額的22%。種子研發力量分散、規模有限,導致重復研究,資源浪費。
在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育繁推銷一體化企業僅有95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而美國的科研院校僅作基礎性研究,95%的品種出自種子企業,企業工廠化式育種大大提高了育種水平和效率。
二是種子企業的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國內的各種農作物品種仍然88%來源于科研單位,而科研單位跟蹤模仿的技術較多,原創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相對較少,加上科研機構的推廣能力、推廣網絡和市場運作能力受到科研體制改革滯后的影響。而企業由于人才儲備不足,自主創新力量非常薄弱。在發達國家,種業對農業生產提升的貢獻率達到60%,我國只有30%-40%。國外種子公司一年推出幾十個新品,國內公司幾年才出一個。這說明中國在種子資源創新方面、種子貢獻方面,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種業企業的科研投入不足,國際競爭力較差。2009年,全球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35%,而國內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僅為可憐的0.8%。
中國種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90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約是當前國內種業市場的3倍。雖然目前我國種業企業也意識到單靠從科研機構轉讓品種已不能持續保持市場競爭能力,紛紛開始自主選育新品種。然而,我國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僅為2%至3%,而跨國公司一般科研投入占銷售額的10%左右。相對較少的研發投入不僅使我國種業企業不能像跨國公司一樣從事育種技術、種質創新等基礎研究,大多數公司也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因此缺乏創新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四是缺乏合作的機制與意識。我國無論是育種科研機構還是種子企業,大多是“小而散,各立山頭,單兵作戰”,育種和推廣相脫節的狀況沒有實質改變,育、繁、推一體化進程還受到多方面的制約。
“中國種業要做大做強,應探索國家與市場共同投入"雙軌制"研發方式,一方面支持科研機構加強育種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及品種開發,同時支持具有研發能力和經濟實力的科技公司和大型企業開展品種和技術的研發,加大品種的選育力度,然后通過真正的市場競爭推動市場重新洗牌,從整體上提升國內種業科技含量。”程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