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天津日報(天津)
今年,武清區河西務鎮碼頭村菜農李金江試種的一畝韭蔥讓他獲得了一份驚喜:一畝地純賺8000元。而種普通葉菜的菜農們,不但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不少錢。李金江說,種植韭蔥完全是被逼出來的。2010年,由于大蒜價格飛漲,蒜種價格也極度膨脹,這讓每年都種蒜苗的他感到成本太大,沒法再種了。但又沒有其他新品種可種,無奈之下,他只好讓村里的大學生村官在網上尋找可替代的新品種,最后發現了韭蔥。該品種每畝種子只需幾百元,但種植效益高。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多菜農都非常需要一些優質高產的蔬菜新品種,但在市場上很少能夠買到。
記者采訪中發現,很多菜農其實并不缺少接觸蔬菜新品種的機會,國內外很多蔬菜公司紛紛深入蔬菜基地推銷各自的蔬菜新品種,菜農有時一天就要接待5-6批菜種推銷人員。但有一些種子推銷員只談種子的優點,對其缺點避而不談,栽培管理技術也輕描淡寫,這使很多菜農不放心,有些菜農甚至上當。武清區一些菜農反映,今年春天,他們試種的外地一公司推銷的白薯種子根本不發芽,雖然是免費試種,但還是浪費了菜田。一些商業種子公司推銷的種子讓菜農不放心,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就成了菜農可信賴的“靠山”,因為農業技術部門推廣的菜種更安全可靠。據介紹,這些部門推廣的菜種都要提前在本地區進行1-2年的栽培試驗,成功以后才向菜農推廣,這樣自然就減少了失敗的概率。另外,他們還對菜農進行新品種栽培方面的科普,不像其他商業種子公司那樣只教種植不教栽培技術。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由于受到公益性栽培試驗資金和菜園面積的制約,試驗種植的面積和種類還不是太大。
有關專家介紹,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首先是需要主管部門從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還需要農業主管部門和商業種子公司開展合作,發揮雙方各自優勢。寶坻區農業主管部門和國內一家蔬菜種子公司開展對接合作,成功選育出了番茄新品種。記者在試驗菜田看到,這種番茄具有產量高、抗病害性強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宜在該地區種植,不少菜農在現場就和種子公司簽訂了協議。菜農們告訴記者,有區農業主管部門把關,他們對番茄新品種特別放心。
本報記者 陳忠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