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李登海仍然在萊州和海南之間穿梭、忙碌著---這一切,仍然是為了他心愛的玉米。
“在海南過完春節,去北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又趕回海南,中間沒回萊州,整整111天了。”4月26日,剛回萊州兩天的李登海,又訂好了27日晚上趕去海南的機票。這位登海種業的董事長,依然保持著幾十年如一日的質樸和勤儉,“白天票貴,得兩千三;晚上的票便宜,一千四就行了”。
他說,登海種業正在海南抓緊擴展科研基地,將其建設成高新技術的育種平臺,完全形成兩代育種,“時間不等人啊”。
開創玉米高產道路,選育高產品種,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李登海畢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他人生永恒的課題。
“說好聽是毅力,說難聽是‘倔’。登海是頭倔牛,認定了誰也拽不回。”妻子張永慧說,屬牛的李登海就是頭“倔牛”。
上世紀70年代,萊州玉米畝產不過二三百斤,一篇美國先鋒公司玉米畝產達1250公斤的報道,刺痛了時任村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他為人生立下第一個目標:讓腳下的土地長出更多糧食。
為加快育種速度,1978年冬,李登海跋涉8天8夜,“安家”僅11戶人家的海南荔枝溝村。初到海南的李登海棲身臨時搭的高腳屋上,還以苦為樂,即興作了一首“風搖樓贊”:“綠野頂天風搖樓,烈日蒸烤度白晝。蚊轟蛇巡蟲鳥唱,浸泡長夜是濕露。遠望五指繚繞云,近看椰樹搖長風。育種田邊宿一夜,勝過賓館超五星。”
從萊州灣畔到海南三亞,李登海不停地在兩地奔波,追求著培育玉米新品種十二萬分之一的成功率。1979年,從2000多組合及上萬數據中,李登海收獲的雜交種子創出了每畝776.9公斤的國內夏玉米高產紀錄,這便是開創中國緊湊型玉米這一高產研究方向的“掖單二號”。
隨后幾年,他屢屢刷新這一紀錄,率先開創了緊湊型玉米這一中國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的方向。
1989年10月5日,他又以“掖單13號”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我國玉米栽培界和育種界專家學者評價: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取代平展型玉米雜交種,是我國玉米栽培和育種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重大綠色革命。
1990年,農業部在萊州召開全國玉米生產會議,決定在“八五期間推廣緊湊型玉米一億畝”,其中李登海選育的掖單12號、13號被確定為重點推廣品種。同年,李登海被評為首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
倏忽間,二十多年過去了,李登海也從不惑之年邁入花甲之年。然而,他那“為國育種,沖向世界”的理想和信念,熾熱依然。
為培育不同生態區的新品種,李登海走遍大江南北,在全國設立了30多個試驗站。30多年來,李登海已育出30多個具有高配合力的緊湊型玉米骨干自交系,獲得43項植物新品種權和10項專利。“八五”和“九五”期間,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全國累計推廣達10億多畝,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
2005年10月,李登海再攀高峰:憑借“緊湊型超級玉米”新品種,以1402.86公斤的
畝產,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至此,他已先后7次刷新中國夏玉米高產紀錄。
如今,李登海選育的種子遍撒神州大地,種植面積最大年份占全國的1/3以上,“掖單13號”更創下了年種植近5000萬畝的紀錄。
1996年,美國先鋒公司選定登海種業開展合作,提出要控股60%。6年談判,李登海堅如磐石,“種子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我方必須控股!”2002年11月,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成立,中方出資208萬美元,占51%。
2005年,登海種業在深交所上市,李登海以超過11億元人民幣的紙上財富,被人稱為“中國科學家首富”。然而,此時的李登海,依然頭戴草帽,腳蹬膠鞋,整日在青紗帳里揮汗如雨。
“身家只是紙上的數字,我只對玉米育種和高產攻關感興趣。”接受記者采訪時,李登海的話題始終圍著玉米轉,“過去30年里,國際市場對玉米的需求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糧食作物。我前半生所選育的高產品種已累計為國家增產1000億公斤玉米,我的后半生還要爭取再為國家增產1000億公斤!”
“再為社會貢獻一個1000億”的信心來自于“超級玉米”:登海種業通過種質資源的自主創新和多年艱苦努力,在我國率先育出了超級玉米新品種。這類超級玉米根系發達、穗位低、抗倒伏,并具有1100公斤以上的高產能力和1000公斤以上的穩產能力。
在黃土地自主創新,用金種子創造紀錄,李登海說,“我這一生就只做一件大事,為國家、為農民,增加玉米產量!”(潘書民)
來源:萊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