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化肥網
連日來,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北旺莊街道辦事處幾個村子的村民們反映,去年從十里鋪村嘉瑞種業有限公司銷售處買的“先鋒335”玉米種子,下種后莊稼長勢不好,玉米棒顆粒不飽滿,產量不高。
去年,北旺莊街道辦事處崔家窯村村民,在當地嘉瑞種業有限公司銷售員李某手中購買了“新單22”、“先鋒335”玉米種子,沒想到發芽率僅有 40%-60%,出苗不齊,玉米稈有紅色的,有黃色的。有的棒子有籽,有的棒子無籽,還有的出黑穗。據村民講,這茬玉米種的最好的,也只能達到別的正常品種產量的10%,大家遭受到嚴重的損失。該村一位年近七旬的王大爺告訴記者:“你看,這就是大爺去年8.5畝玉米的收成。”看到一小堆玉米棒,里面都是無籽穗、少籽穗和黑穗。據他講,往年種“先鋒335”就是不好的地也能畝產600余公斤,今年畝產還不到50公斤,種子也是從十里鋪村嘉瑞種業有限公司種子銷售處李某那兒買的。”記者又到幾戶院落查看,他們都是從同一個地方買的種子,收成和王大爺的也一樣,還有的人家干脆就沒收割。
朔州市朔城區北旺莊街道辦事處十里鋪村,這里是嘉瑞種業有限公司種子銷售的地方,這里的村民從嘉瑞公司種子銷售處買的先鋒335玉米品種,去年秋季收成如何?
村民張大爺今年種“先鋒335”2畝,二兒子種了3畝,都收成不好。他說:“往年這個品種的玉米在同一塊田地上每畝收入850余公斤,今年最多超不出250公斤。”在另一戶村民家院落里堆放著一小堆雜七雜八的玉米棒子堆,棒子個頭不大,籽粒七零八落。這位村民講,這些玉米棒只能弄回來喂牛喂豬。
當前本應是晉北種子銷售季節,然而,嘉瑞種業有限公司種子銷售處卻空無一人,門窗緊閉,就連經營種子的牌子都摘了。受害農民曾找過朔城區農業局,農業局工作人員講,種子一旦出現問題,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還需要農民自己掏錢找專家鑒定。
在運城市萬榮縣萬泉鄉東丁村和高村鄉交界的地頭,5組村民楊學英和兒子正在地里干活,當提起化肥質量的話題時,他說,去年8月,他在高村鄉某農資門市部按每袋95元買了幾袋硝酸磷鉀化肥給自己種的大蔥施肥,但之后沒有任何效果,無奈又到縣城一家正規農資商店按每袋100元錢的價格重新買了幾袋施到地里,這才使大蔥的長勢有了起色。楊學英感慨地說:“現在的農資門市部多了,農民購買雖然方便了,但農民煩惱的是假化肥和假農藥太多了,讓你防不勝防啊!”
在運城市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的棉花地頭,幾位村民指著稀稀拉拉的棉花苗叫苦不迭。村民告訴記者:上個月,村委主任說鎮里組織一批優良棉花種子,比市場上便宜,還能享受國家的優良棉種補助,大家就買了,結果出現了這個問題。原來,這幾戶村民上個月從村干部那里處購買了“晉棉46”和“晉棉39”兩種棉花種子,這些棉花種子是開張鎮農科站站長呂站虎介紹購買的,每公斤14元錢,比市場價便宜一兩元。但到了棉花出苗時,村民卻發現地里的大部分棉苗沒有出苗。
該鎮農科站站長呂站虎說:“這兩種棉花種子是我從永濟市一家棉花種業公司聯系購買的,而且兩種棉種價錢很便宜,每公斤售價僅不到10元錢。”
市場混亂害農不淺
在運城市萬榮縣漢薛鎮,一家經營農資近10年的老板告訴記者:“我們店所有手續一應俱全,該交的稅費我們都交了,可是鎮上最西頭有一家經營‘奇星’農藥的門市部卻什么手續都沒有,也從沒有看到任何執法部門去檢查,這讓我們這些正規營銷戶感到很不平衡。”隨后,記者來到這個“奇星”經銷部,發現該店店門未開,門頭上“奇星農藥直銷處”的招牌和墻面上書寫的各種藥品及蔬菜種子名稱一目了然。記者與該店老板張生學取得了聯系,當記者問及該店是否辦理營業執照時,張生學說,所有“奇星”經銷戶都沒有辦任何手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奇星”農藥幾乎在萬榮縣的各村都有經銷點,而各個經銷點的《營業執照》《農藥經營許可證》《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和《稅務登記證》均沒有辦理,這對合法經營的農資經營戶的生意有很大的影響。
隨后,記者來到萬榮縣工商局,副局長楊延學說:“關于‘奇星’的事我們早有耳聞。‘奇星’的全稱為山西奇星農藥有限公司,該廠出產的各種農藥大都是靠送到各村農民的家中進行銷售,目前萬榮縣各村恐怕都有‘奇星’銷售點。鑒于‘奇星’農藥經銷戶無證經營的問題,我們已經和‘奇星’總部取得聯系,責令其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目光再轉向山西省大同市。
在大同縣黨留莊鄉黨留莊村里有兩家農資經銷部,且兩家都有手續,在其中一家叫“周存文農資經銷部”的農資經銷部門前,來自鄰村蘇家寨村的李嵩山大爺趕著毛驢車滿載化肥對記者說:“我在周老板這已近買了好幾年的化肥和玉米種子,啥問題也沒有,就算買上假的也能找見人,價格略比流動車高點,可是買得放心!”
記者說明來意后,周老板和記者聊起農資市場的現狀。他說:“由于農民辨假的能力不高,光看著來村里的流動農資銷售車價格比我的略低一點,農民偏要占這點小便宜,今年每一卷地膜的價格我這賣66元,而流動車的價格是65元,有的甚至更便宜,可那地膜的品牌和質量就差遠了,我上的都是大廠家的膜,流動車就不同了都是些外地小加工廠的貨,外觀沒啥區別,可到地里一鋪就看出好賴了。有時一上午就有五六輛流動農資銷售車來回穿梭在街道上,這些銷售車大多沒有農資經銷手續!”
在周老板的店里,村民李學文倒出了去年被假種子害的苦水:“種子和其他的東西可不同,質量關系到莊戶人一年的收成,去年我在農資銷售車上買的玉米種子就出了問題,導致莊稼大面積減產,種子收據上的電話一直也打不通,找誰賠去?”
當記者問周老板當地的工商、農業等部門為什么不整頓流動農資銷售車呢?周老板無奈地說:“流動農資銷售車機動性強,執法部門來查他們就跑。不光如此,有些農資銷售車供貨商‘神通廣大’,執法部門一有行動就能提前告訴銷售車躲避,農資市場不亂才怪。”
離開村里后記者在黨留莊村南的田地里,正在自家地里種玉米的村民劉日升一邊鋪膜一邊嘟囔著“這地膜質量真差,質量真差!”在地里玉米播種機剛走過鋪下的地膜就從中間崩開,劉日升指著崩開的地膜氣憤地說:“在流動農資銷售車上花65塊錢買地膜本想圖個便宜,沒想到便宜沒好貨,找誰賠去?”
主渠道“打”不過散兵游勇
農資市場放開以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和農資監管體系還不很完善,作為特殊商品的農資產品市場成為一塊分切的蛋糕,個別經營者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違法違規經營農資現象時有發生,而經營者自主進貨渠道則成為偽劣農資產品泛濫流通的溫床。2010年6月,臨汾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查處的 “曲沃縣城關供銷社農資配送中心經營假農藥案”中,當事人經營的標稱上海艾科思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 “5%吡蟲啉”農藥,經抽檢未能檢出有效成分含量,被認定為假農藥,而其進貨渠道正是從鄭州市私人手中購進的。
臨汾市洪洞縣的孔繁榮,經營省農資集團臨汾分公司農資直營店已有多年。與農民打交道多年的他,對假冒偽劣農資產品之所以能占領市場,老百姓愿買愿用,他直言不諱:“人家(偽劣農資銷售者)一吹、二保(產品質量好)、三便宜,就是生存的竅門。”省農資臨汾分公司負責人面對記者的采訪時說,“低價戰”一直是偽劣農資暢行的主要手段。
2009年6月,臨汾市農業局組織執法人員抽檢的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實際有效成分為零,屬假農藥;抽檢的72%的“2,4-滴丁脂乳油”,實際有效含量為33%,屬劣質農藥,該兩批次偽劣農藥在當地均以低于市場正常價格銷售。再以磷肥為例,按照國家相關標準,12個磷含量是指標,而偽劣品卻僅有3-4個含量。3-4個含量的磷肥200余元/噸即可進到貨,而達標12個含量的磷肥進貨價為700元/噸左右,其中的差價可想而知。群眾“見便宜就占、圖便宜就買”、“能省就省”的消費習慣又一時難以改變,這就為假劣農資占領市場留下了空隙。另外,據某業內人士介紹,由于某些類別的農資生產進入門檻較低,個別小規模的農資生產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甚至不惜與農資銷售機構合謀,按照銷售者的要求降低生產標準,實行“訂單加工”,實現所謂的“雙贏”,但直接損害的卻是廣大農資消費者的利益。
省農資公司臨汾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農資商品的小規模經營者和個體經營戶眼下占有市場銷售較大的份額,但同時該渠道也正是假冒、偽劣農資流向農民消費者的主要渠道,被農資消費者舉報或被農業綜合執法隊、工商、質監查處的案子,源頭也多出自該渠道。作為臨汾市農資產品銷售主渠道的省農資集團臨汾分公司,所銷售的產品從沒有因為質量問題而遭受投訴或查處過,但2010年的銷售數據顯示,也僅僅占到市場需求量的1/3的份額。
治理亂象重在治“根”
通過調查我們不難看出,山西省農資市場混亂的局面存在無證無照經營農資、農民貪圖小利等一些表面現象。然而,調查中發現農資市場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則更加值得政府部門、農資生產銷售企業以及農村消費群體關注。
農資市場發育不健全,各種不規范經營行為難以整治,弱、小、散、亂現象較突出。
農資店經營主體“弱”。據了解,農資市場經營主體有四種類型,一是農民個體,這是當前農資市場經營的主要力量;二是農技“三站”人員自己承包經營,有一定的技術服務水平;三是原供銷社基層站解體后,原職工個人承包經營;四是從供銷、農資、農技等部門或早期的個體農資戶,積聚了實力,能夠開展批發經營。總體上,多數農資經營主體實力較弱。
農資店經營規模“小”。多數農資店經營場地小,銷售收入低,加之賒銷和監管部門不合理收費的存在,如果不通過違法手段經營,農資經營戶收入往往很低。
農資經營布局“散”。由于農村地域廣闊分散,無論交通是否便利,農資經營戶都會在一個村落中存在,這樣農資經營網點星羅棋布,既形不成規模,其布局也不盡合理。
農資經營行為“亂”。供銷社、土肥站、果業站、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都經營農資,造成經營渠道多而混亂。在一些縣級農資公司只設一個經理,一個會計,它不直接經營農資,但它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以租賃、承包的形式發給職工或其他社會人員經營農資。而每個鄉鎮都有土肥站、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分支機構,一些個體戶采取掛靠、承包的方式,從這些部門取得經營資格,便成了經營農資的主體。
農資市場監管不當,則是導致農資市場亂象的又一推手。
省內有關專家向記者透露,農資市場多年存在多頭管理,監管流于形式,甚至個別出現權力尋租的現象。農資管理體制的改革,一直沒有解決好多頭管理問題,到底由哪個部門主管也沒有制度規定。由于條塊分割,部門之間各自為戰,農資市場檢查頻繁,經營戶對此怨聲載道。一些監管部門在抽檢企業產品時,向企業收取抽檢費等不合理費用,政府賦予的管理權在這里變成了向企業伸手的工具。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農資經營戶很少有辦理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的,有些地方,一本營業執照代替所有證照。此外,由于農資市場管理由多個部門負責,一個農資經營戶需要辦理多個證照,而每個證照的辦理手續又各不相同,并且不同證照的辦理還存在著程序上的先后,對于一個知識有限、規模不大、收益不多的農資經營戶,不僅門坎高,而且往往是一頭霧水。這些都是政務不夠公開透明所致。
此外,在當前這個缺乏理性消費的環境中,農資價格大多數情況下成為決定農民購買趨向的第一因素,農資的品牌、質量、售后服務往往不被放在優先選擇的位置。這種重價格、輕質量的消費習慣,為制售假劣農資行為提供了溫床,也為農民自己種下權益受損的苦果。
針對山西省農資市場出現的種種亂象,記者認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率先行動,著力規范農資市場基礎秩序。
首先,應通過地方性法規的形式,規范行業準入門檻和建立農資市場退出機制,一方面在農資經營資質、資金、人員、場地、售后服務等方面制定標準,規范和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另一方面針對農資生產、銷售環節出現的問題,制定行業退出底線。讓農資生產經營者有壓力、有顧忌。
第二,政府要劃清各職能部門的責權范圍,避免監管部門交叉執法、多頭監管,規范其執法行為,杜絕利用農資監管搞權力尋租。
第三,政府應扶持、建立完善的農資物流配送體系,幫助有實力、有信譽的農資生產、經營企業發揮行業主導作用,形成質量、價格等方面優勢,來穩定農資市場,促進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白慧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