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最近召開的一次全省農業會議上,一位領導講了這樣一件事:去年他到泗洪縣上塘了解扶貧情況,有個農民向他反映,省農科院培育的網紋甜瓜新品種“珍珠”種苗買不到,希望領導幫忙打個招呼,多賣點苗給他。后來了解下來是這么回事:省農科院為幫扶上塘農民脫貧,送去一批網紋甜瓜新品種種苗,這位農民種了2畝地,效益特別好,下一季想擴種到200畝。科研人員怕擴得太快跟不上管理,加上種苗供不應求來不及育苗,只賣給他20畝的苗,于是招來了他的“不滿”。
2月份,一種西紅柿新品種在河北農村賣出了每公斤10多萬元的“天價”,相當于每粒種子3毛錢,這就是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新培育的優質西紅柿新品種“金陵甜玉”。據介紹,一種毀滅性病毒病“黃花曲葉病”近年來從以色列傳入我國,一旦感染便“全軍覆沒”。省農科院培育的這種新品種抗病效果良好,去年底河北一家種子公司以高價獨家買斷了該品種的經營權。
這是我省培育的優質新品種深受農民青睞的一組鏡頭:
近年來,省農科院平均每年培育出50個新品種,絕大部分品種在生產中推廣應用良好,每年創經濟效益100億元以上。2010年,全省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的36個水稻品種中,來自省農科院的就占一半。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的揚麥系列小麥,更是享譽全國,主持育成該品種的著名小麥育種專家程順和院士因而被譽為“南方麥王”,這一品種在“十一五”期間年均推廣1500多萬畝,在淮南麥區占到小麥實際種植面積70%左右。弱筋小麥品種揚麥13和中筋小麥品種揚麥16,目前每年推廣種植面積都在500萬畝以上。
我省高效設施農業原來存在著外來品種、外來技術、外來人才“三外”當家的現象。近年來,隨著我省大批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這一被動局面大為改觀。目前,我省培育的番茄、辣椒、甘藍、西瓜、白菜、絲瓜、豆類等蔬菜新品種,以及水蜜桃、草莓等果品新品種,在全省農業生產中都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蘇椒5號博士王,因為具有耐低溫、耐弱光等優點,成為我省設施種植的首選品種,去年推廣面積達10多萬畝。新品種“霞暉6號”具有口感好、果實大、成熟期稍晚,有利于避開上市高峰期等優點,成為現有主栽品種“湖景蜜露”的替代品種,全省新建、擴建、更新水蜜桃果園有八成采用了這一品種。
一個新品種能在種業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效益??能成為增產增收的“金種子”。
經銷南粳44種子的江蘇明天種業公司總經理尹建勛告訴記者,省農科院糧食所所長王才林主持培育的一個品種,除了產量高、米質好、抗條紋葉枯病外,最大的優點是抗倒伏,目前是全省萬畝高產創建的首選品種。我們公司看準它的推廣應用前景,2007年剛通過審定,就出價158萬元通過拍賣奪得獨家經營權,去年全省推廣面積達到400多萬畝,在姜堰市和高郵市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達到769.1公斤和791.8公斤,全省大面積推廣的平均畝產在650公斤左右,比一般高產品種增產20?5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元計算,農民種植這個品種,每畝增加凈收入60?150元。
我省還把新品種示范推廣與扶貧等工作結合起來。漣水縣機場產業園朱樓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地區。起初農民不敢種新品種,科技人員就和當地村干部合股出資,向當地農民租賃了60畝土地,種植蘇椒5號博士王等新品種蔬菜,當年獲得畝均6000元的高效益。看到種菜效益這么高,農民們紛紛要求跟著他們一起種。于是,科技人員領頭組建了專業合作社,種菜規模逐年擴大,去年發展到設施蔬菜面積300畝、露地蔬菜面積1500畝,其中蘇椒5號博士王面積200畝,畝效益6500元,年底,15個富起來的農民每人花費2800元,乘飛機上北京看天安門、登長城,實現了以前可望不可及的心愿。 本報記者 鄒建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