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郊 訊(記者 黃勇娣)目前,我國10多個省市的科學家正攜手開展“綠色超級稻”研究,力爭盡早實現水稻生產“基本不打農藥、大量少施化肥、節水抗旱”的目標。記者近日從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獲悉,該中心不僅在全世界率先培育出“綠色超級稻”的節水抗旱稻系列組合,其中“旱優3號”組合今年還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免耕直播法,在高產基礎上進一步凸顯“節水、節本、減少農藥化肥污染”的環保效果。
眼下,在上海市農科院莊行綜合試驗站,300畝的“旱優3號”已陸續收割上市,畝產量超過了600公斤,高于滬郊水稻平均畝產量。據介紹,受農業部“948”重大項目委托,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今年首次嘗試了“旱優3號”免耕直播法,結果成功取得了高產,今后可大范圍推廣。
節水抗旱稻“旱優3號”的免耕直播,凸顯了多重綠色效應。項目實施人員介紹,不需要翻耕土地和人工插秧,首先減少了大量人工費。實驗數據顯示,免耕栽培每畝成本為375元,比直播、機器插秧和普通水稻種植法每畝分別節省144元、107元和514元。同時,除了苗期要灌溉淺水層,免耕直播的田塊在其他時期都無需人工灌溉,大量節約用水量,并減少了農藥化肥污染。另外,病蟲害也相應減輕,人工插秧的同期水稻進行了8次病蟲害防治,而免耕栽培的田塊只進行了3次。
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教授告訴記者,多年來我國水稻產量取得明顯突破,但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病蟲害日益嚴重、化肥使用過量,以及70%以上的缺水稻田始終難以增產等。為此,中科院張啟發院士提出了培育“綠色超級稻”構想:在不斷提高產量、改良品質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基本不打農藥、大量少施化肥、節水抗旱。10年來,他牽頭組織10多個省市的研究力量,聯手以品種資源研究、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技術等途徑培育“綠色超級稻”。
上海農科專家率先在“節水抗旱”上取得突破。4年前,以羅利軍為主的研究團隊育出世界首例雜交旱稻組合,并在上海小面積試種成功。新誕生的節水抗旱稻產量與雜交水稻持平,但節水50%以上,在缺水地區適應性極強,對緩解全球水資源危機和保障糧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幾年來,節水抗旱稻已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市,上海科學家每年制出的種子供不應求。
如今,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更是直接提供旱稻不育系,而廣西、江西、浙江等各地農科部門根據當地環境特點選配最適宜的恢復系,由此培育節水旱稻新組合。可以說,全國各地每一株雜交旱稻的身上,都可能流淌著“上海血緣”。
節水抗旱稻除了實現免耕直播,今年還在制種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前幾年,盡管國內各地紛紛引種節水抗旱稻,但一直還限于小面積試種,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制種跟不上。但今年,上海科研人員在全國10多個地點中篩選出了上佳的制種點,同時還對制種技術進行創新,使每畝制種量由原來的50多公斤增加到了150公斤?200公斤。據預計,今年制種量有3萬公斤左右,可推廣種植面積3萬?4萬畝。今后,節水抗旱稻在全國各地的推廣速度有望進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