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四川農村日報(成都)
3月15日,富順縣城的一家農貿市場熙來攘往。該縣東湖鎮?壩村蔬菜育苗合作社社長許聯祖一大早就帶著幾戶社員來到市場賣辣椒苗,不一會兒,他們的攤點前就打起了擁堂。
“我們已經賣一個多星期了,好賣得很,每天全部賣光。”許聯祖說,“只要種子好,苗子就好賣。用我們苗子栽出的海椒,掛果性強,產量比常規苗高2/3,比其他雜交苗高1/3。”
而許聯祖等農戶所用的辣椒種子,均由富順縣金農辣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民科學家陳炳金提供,這些辣椒種子是通過他的一項專利技術辣(甜)椒雄性不育轉育及三配套育種技術繁育出來的。由于這項繁育技術具有高產等特點而在前不久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攻關22年 發明新技術
據陳炳金介紹,辣椒雌雄同蕊,而傳統的兩系雜交育種,均要人工去雄傳粉,但在去雄過程中,常常導致花粉爆裂、去雄不干凈,這樣,就會有雜株,很難保證種子的純度。同時,費工費時,成本較高。
從他1989年探索辣椒育種開始,就一直致力于解決上述難題。22年來,他圍繞著辣椒種質(基因)資源的搜集整理、分離提純復壯,創建了700余份辣(甜)椒種質(基因)資源庫。在種質資源創建中發現辣椒不育源并同時育成保持系,又將不育源對700余份辣(甜)椒材料分多年度進行測交轉育,育成甜椒兩用系材料3份,育成雄性不育系辣椒材料44份,育成恢復系材料63份。最終,研制成功辣(甜)椒雄性不育轉育及三系配套育種技術。
這套技術是陳炳金在辣椒雜交制種過程中,為了提高雜交種子產量,從再生稻原理中受到啟發,在大棚設施條件下,開展辣椒雄性不育兩次人工授粉雜交制種。首先,在制種田第一次授粉雜交結束,種子成熟前10-20天,對已經掛滿種果的辣椒植株進行施肥、澆水等復壯管理。然后,待第一次授粉雜交的種子采收結束,辣椒植株重新長出側芽開花,進行第二次人工授粉雜交制種。利用大棚保溫功能,使制種田只栽一次苗,而收獲兩季辣椒雜交種子,從而使種子增產40%。
育出好種子 增產一倍多
“三系配套制種技術種子純度高。人工去雄雜交制種稍一不慎種子就達不到國家95%的標準,但我的能達到99%!”陳炳金說,“同時,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具有很強的抗逆性。”
正因如此,采用陳炳金的技術繁育出來的辣椒種子具有很高的豐產性能,1畝可產辣椒3000~5000公斤/畝,比常規二金條辣椒豐產1倍以上。
此外,陳炳金育種技術的另一大亮點是大大提高了授粉功效。因為,傳統的育種技術,為1畝花授粉常常需180個人工,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辣椒人工授粉已是整個辣椒育種界的瓶頸。陳炳金則從滴灌帶噴水中得到啟發,他將辣椒雄性不育系采用電力吹風雜交制種,把辣椒人工授粉改變為用風傳粉,與此同時,在人工采籽過程中成功發明了模擬人工采籽機研究制造。他說:“兩項發明技術的應用使每畝辣椒制種田可節約成本1萬元左右。”
由于陳炳金的技術解決了辣椒育種中一系列重大難題,其育成的雜交辣椒新品種17年來在全國累計推廣應用15萬公斤種子。每公斤種子按種植25畝計算,種植面積達到375萬畝,每畝保守測算產量為2500公斤,總產鮮椒94億公斤,每公斤按均價2.2元計價,總產值206億元人民幣。以四川二金條畝產1500公斤對比,不計工業加工附加值,椒農直接增收達82.5億元人民幣。
本報首席記者 周金泉 特約記者 許鵬
作者:周金泉 許鵬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農村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