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企業家網
李登海稱,我從事種業幾十年,第一次聽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發展壯大農作物種業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玉米育種和栽培專家李登海為首創建的農業高科技上市企業,位居中國種業五十強第三位。
今年春,國務院出臺了種業新規,這為本土種業帶來了新的戰略性機遇。“我從事種業幾十年,第一次聽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發展壯大農作物種業。”李登海對本刊記者說。
據李透露,中國的農業種子市場已成為世界種業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目前,國外種業公司要進入中國的幾大農作物的種業領域必須與中方組成合資公司,且中方占51%以上。這些主要農作物包括《種子法》規定的5大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加上農業部確定的馬鈴薯、油菜2種農作物領域,還有各地方規定的1-2個品種。
盡管有這些限制,但事實上國外種業的發展勢頭還是比本土種業公司更迅猛。目前,農業部對合資公司國外的科研創新提出了新規定和要求,主要是提升本土創新能力和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但就從事雜交玉米的產業化公司而言,我們比世界跨國公司創新能力較差,科研成果市場競爭力弱,種子質量標準低,知識產權缺乏有力保護,資本積累少、資金樂足,發展速度非常緩慢。
國家也曾多次提出企業是創新主體,現在是國外種子企業在中國市場迅速發展,而我國種子產為化企業競爭主體才開始起步。
產學研相結合受體制和部門單位利益的影響,創新觀念和創新標準的轉變還需要一個過程,與國外大公司相比缺乏市場競爭力。要想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種子企業加快發展。
國外種業跨國公司每年科研經費投入高達幾十億美元,而中國目前在雜交玉米種子領域投入最高的就是我們登海種業,作為國家創新型我們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在1000-1500萬元,一般種子產業化企業只能投入幾十萬、幾百萬元。相關國家科研單位的經費比企業稍好一些,但也足。
在種子加工上,中國大多數企業還是以糧食生產加工的模式在加工種子,造成標準低、質量差、只能按斤賣,而國外公司是采用投入大量的烘干加工設備來提高種子質量,并實現了按粒賣。生產1000萬畝農民用的高質量的種子就需要投入2億人民幣的設備。現在國內種子企業年收入也不過幾千萬元,想要像外國公司一樣的大規模投入根本不可能。
“因此,我覺得國家應該對于種子產業化企業,明確給予免征企業所得稅,適度貸款等扶持政策。”李登海說,“事實上,如果中國雜交玉米制種都按高質量生產,每年至少可以減少200萬畝制種基地,約相當于現在制種面積的一半左右,同時可以增加37.2斤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