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登海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提高種業生產水平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一步,因為缺少科研資金等因素,導致我國種業生產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他建議國家逐漸減免種業企業所得稅。
大眾網北京3月6日訊(特派記者 李冉 韋國騫)“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發展壯大農作物種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特別強調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今天上午,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登海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提高種業生產水平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一步,因為缺少科研資金等因素,導致我國種業生產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他建議國家逐漸減免種業企業所得稅。
“農業發達國家的種子質量高,可以按粒賣,我們的種子標準低,只能按斤賣。”李登海認為,由于我國種業企業自主創新經費少,研發不了先進設備,直接導致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競爭力不足。他解釋,國外許多種業跨國公司每年的科研經費可達十億美元,充足的經費讓他們能投入大量的烘干加工設備來提高種子質量。“人家按粒賣種子,價格質量都很高,并且農民省工省力,不用間苗。”李登海介紹,生產1000萬畝農民用的高質量種子,需要投資的烘干加工設備就得2億多元,而我國目前科研投入最高的登海種業,每年才能獲得1500萬元,一般種業公司獲得的科研經費很少能達到100萬元。加上目前我國種業企業自身很難獲得大量收入,年收入上千萬元的不多,上億元的鳳毛麟角,所以大都還是在以糧食生產的模式進行種子生產。因此他建議國家對確認的產業化種業公司給予免稅扶持政策,并監督種業公司將減免的稅負投入到產業化生產上去。
李登海認為,有了專業人才、先進設備的支持,種業企業就能生產質量更高的種子,農民省工了,種子出苗就有保障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國雜交玉米制種都按高質量生產,每年至少可以減少200萬畝制種基地,相當于現在制種面積的一半左右,這就等于給國家節省了200萬畝高產田,至少可以多增產37.2億斤糧食,這對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發展現代化農業都有很大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