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向 南
初步統計農業公司近年年報,不難發現,這個板塊的公司很難賺錢,賺錢也主要依靠副業,很多農業類公司上市后就很快走向多元化。與此同時,外資在農業領域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來“狼來了”的呼聲。從大豆淪陷,到外資投行在中國養豬,外資針對中國農業的投資,往往會引來附帶上民族情結的懷疑目光。
但在其他領域,我們已經很少有這種目光,即使競爭不過海外對手,也會分析原因:研發實力弱,勞動效率低等等。汽車領域的中外合作,讓國內汽車產業日漸強大,即使是處于經濟核心地位的金融領域,國家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開放。
近年來,杜邦先鋒在玉米種業上的成功,也被視作是國產玉米的一大威脅,“玉米淪陷”論調再現。這些論調出現有特定的背景,對農業進行保護是各國共同的做法。例如,美國作為世界農產品強國,也對農業進行補貼;韓國為了保護國內農業,對外來農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是否進口美國牛肉會成為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政治事件。
在我國,種業對外資設防甚固,在糧棉油作物種子領域,種子必須是在本土培養,外資不允許設立獨資公司進行銷售,在合資公司中也不允許控股。
美國、韓國等遇到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政策支持,務農者收入將遠低于其他行業,或者本土產品受到外來產品的強烈沖擊,但事情的另一面是,雖然農民利益得到保護,國民不得不花更貴的價格購買農產品。
在我國,盡管農業在GDP中所占比重日漸下降,但由于地位特殊,農業還是顯得如此重要。雖然耕地面積巨大,但由于分散經營,農業競爭力低下,一方面農民不賺錢,另一方面,國外不少大宗農產品價格更低,我國農業顯得非常脆弱。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對農業進行保護相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國內實力。在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集中化趨勢加強的情況下,更開放的種業政策或有助于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在玉米種業方面,很多人忽視了國內同行從杜邦先鋒身上學到的經驗及得到的實惠,例如單粒播種。因為種子質量提高,農民收入隨之提高,種子經銷商賺到了錢,甚至有不法商販靠套牌先玉335致富。無獨有偶,我國在棉花種業領域曾有開放,結果提高了中國棉花的抗蟲水平。
另一個值得借鑒的例子是,黑龍江農民不愿意種大豆,因為產量上不去,沒有種玉米賺錢。國內大豆種業并無外資進入,但最終每年需求量的三分之二都需要進口。
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在種業現代化方面引入的外資太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種子行業實際引進外資僅約1億美元,且絕大多數是在蔬菜和花卉領域。相比我國在其他領域引入的外資數量,實在太過寒酸。 (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