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簡訊 » 正文

2010年種業“八大”關鍵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1-26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370
 

來源:農資導報

    第一:發展現代種業
    種業發展狀況關系到農業的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種業”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問題,指出了方向---“要切實把加快良種培育、做大做強種業作為戰略舉措來抓”。

    現代種業不是一蹴而就,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說明國家重視種業發展,但是,種業產業也有它的頑疾,需要管理部門出臺“給力”的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

    第二:“種子執法年”

    這幾年種子市場混亂,企業“小散全”,品種“多亂雜”,種子事故多。農業部將2010年定為“種子執法年”,試圖加大監管措施,規范市場秩序。

    其實,市場上假冒種子屢禁不絕,看似很頑固,其根本原因就是監管失控。所謂“法制”實為“罰制”, 所謂“打假”實為“假打”。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種子執法年”只是造聲勢,走過場,“重拳擊棉花,隔窗打蒼蠅”。沒有守法的執法者,依法治國將是鏡花水月。有關部門必須正本清源,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規范的法制化種子市場。

    第三:轉基因

    2010年,轉基因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其一,三個轉基因糧食作物獲得安全評價;其二,湖南、湖北等地發現非法轉基因大米銷售;其三,福建發文禁售轉基因大米,但該文后來撤銷;其四,多個品種被傳是轉基因作物。

    迄今為止,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是:這是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命題,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允許把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筆者認為,中國科學家用傳統育種技術培育出許多高產水稻品種,新世紀以來年產稻米約1.8億~2.0億噸,大部分用于國內消費,還有一定數量出口,應該慎重、認真地對待轉基因水稻商業化問題。

    按照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規定,轉基因玉米和水稻種子要經過嚴格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在經過品種審定、獲得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后,方可商業化生產應用。相關部門應制定措施,嚴查非法轉基因稻種來源。

    第四:“先玉335”

    “先玉335”近幾年出盡了風頭,首先是在國內的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達到了數一數二的程度;其次,2010年一些媒體發出質疑報道,稱“先玉335”父本PH4CV含有轉基因成分。

    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很容易被檢測出來,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可以完成此項檢測工作。但是,檢測結果需要相關部門公示,不能說一句“不是轉基因”就算完事,要公示精確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數據;如果含有轉基因成分,那問題的復雜就可想而知了。“先玉335”是不是“被轉基因”,關系到中國玉米的生產形勢,也關系到許多以“先玉335”為材料培育出的審定品種的命運。

   第五:農民育種家得獎

    1月11日,農民育種家呂平安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他培育的“豫麥 49”、“豫麥49-198”在黃淮麥區累計種植1.108億畝。有記者問:“你是農民,沒有資歷,怎么能取得這么大的科研成果?”呂平安回答:“我自己一個人干,沒有壓力,干成了就成,不成也正常。我花去20年的時間墊底打基礎,選育適合當地的小麥品種。”

    呂平安幾十年來一直蹲在麥田里,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有底氣實話實說。相比起來,絕大多數農業科研人員難得有呂平安這份瀟灑和幸運,他們很有知識也很有水平,但要承受“規章的壓力”和“管理的指導”,一方面要在短時間內拿出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各方面的檢查、報表、評比,真正做研究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第六:千萬元轉讓費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1000萬元高價,向河南聯豐種業有限公司轉讓小麥新品種“中麥895”在河南和江蘇等省的獨家生產經營權,創造了中國小麥品種技術轉讓新紀錄。而這個品種處于預備試驗階段,還要經過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和審定程序,至少要經過2~3年才能應用于生產。

    這兩年農作物品種權拍賣或轉讓成為一種時尚,而且價碼愈來愈高。比如“國稻6號”1000萬元,玉米“青農105”1000萬元,“中油519”1000萬元。 “品種饑渴征”籠罩著整個種業,高價轉讓在鼓勵品種研發積極性的同時,產生了消極影響。一是加劇種子育繁推脫節,精明的老板認為投資科研是個無底洞,可能有所得,也可能“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二是除科研院所外,地市縣科研單位、公司以及個人都青睞培育品種,快出成果可能造成“蘿卜快了不洗泥”。三是審定品種驟然增多,加劇了科研與生產的雙軌制,也加劇了種子市場品種的“多亂雜”。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出高價購得經營權,目的是“拉大旗作虎皮”;科研單位借機宣揚科研成果,是為品種通過審定關鳴鑼開道,也從上級獲得新品種轉化資金。

    第七:“種業新政”

    《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修訂草案)》(農辦農[2010]22 號), 經過三輪征求意見。“種業新政”重新界定了種業準入門檻,此次“大洗牌”必將引起種業界一場大的震蕩。筆者認為,以資本量設檻“一刀切”欠妥,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不公平。按照新政規定,全國8700 多家資產500萬以上的種子公司,能夠注冊進入3000萬元資質的估計在百家以下,如果再嚴格按照“必須銷售自育品種”,恐怕合格的公司就更少了。

    第八:假種子自縊案

    3月30日,河南省確山縣種糧大戶彭公林在縣種子管理站自縊身亡。彭公林因購買了假種子,270畝旱稻大面積減產。

    農民買了假稻種,數萬元被打了水漂。可是最終逼死彭公林的,是幾位管理人員。讓執法者守法,基本的一條就是對執法犯法者嚴加懲治。在輿論激奮的情況下,確山縣政府公開說5天要給社會一個明確的交待,但事情過去半年多了,沓無回音。彭公林是媒體公布因假種子被逼自殺的第一案,也是假種子毀滅種糧大戶案。據聞,該縣統一供種,經銷商按潛規則“走路子”,農民必須購買指定品種的種子是案發原因。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