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種子總站 報道

2010年12月30日,省農業廳在福州舉行福建首屆地產優質粥米暨再生稻米質品鑒評比活動。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等單位有關領導、技術專家專家、企業代表共50多人參加會議。會議現場展示和推介了我省品牌優質米及優質稻育種成果,對各地選送的優質稻品種的米粥進行鑒評,同時就我省優質稻米產業發展提出了意見。
由中科院謝華安院士、福建農林大學梁康逕教授、廈門大學王厚聰教授等10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有關稻米加工企業和科研育種單位選送的40個地產稻米和10個再生稻再生季稻米進行現場鑒評。各位專家從米粒稀飯的氣味、外觀、適口性等方面逐一品嘗記錄,對參評稻米的品質進行了打分,通過綜合評比,獲得福建首屆地產優質粥米金獎3個,分別是:連江縣五新合作社選送的中浙優1號、三明農科所選送的瀘優611、德化上涌合作社選送的豐優22;獲得銀獎4個,分別是:福建農林大學選送的花2優3301、超大公司選送的Y兩優302、三明農科所選送的瀘優明占、福建福農公司選送的宜優99;獲得銅獎7個,分別是:順昌春蘊公司選送的干山貢米1號、省農科院選送的宜優嘉七、廈門大學生科院選送的金黃占、永安大豐公司選送的花優63,以及福州農豐源米廠選送的甬優9號、省農科院選送泰豐優2098、連江永禾公司選送的中浙優2838。再生稻再生季稻米金、銀、銅獎分別由龍巖新羅區選送的宜優673、尤溪縣選送的天優673和寧德蕉城區選送的II優航2號、永安市選送的佳輻占分別獲得。
同時會議對今后優質稻產業如何發展進行了研討,省農業廳陳紹軍廳長在會上提出了三點意見:
一是認清形勢,提高認識。陳廳長指出,2010年全省水稻優質率達60%,比2009年提高6個百分點,優質稻生產已成為我省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一個新增長點。盡管我省優質稻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從優質稻整個產業發展來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農業發展新階段要求我們大力發展優質稻產業,而我省優質稻產業又面臨著諸多發展瓶頸,發展優質稻產業任重道遠。因此,我們要認清形勢,進一步提高加快優質稻產業發展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二是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根據國內外優質稻的消費趨勢,為滿足不同消費領域和水平的需求及多用途發展需要,陳廳長指出我省優質稻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至2015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300萬畝左右,食用優質稻占80%左右,其中高檔食用優質稻占到20%左右。優質食用稻實現無害化生產,衛生安全質量水平顯著提高。優質稻加工龍頭企業規模和實力逐步增強。依靠優質稻產業化發展,農民種植優質稻與普通稻相比明顯提高。
三是多措并舉,推進發展。 “十二五”期間,要從品種、栽培、加工、流通、基地建設等多個環節著手,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大力推進我省優質稻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大力加強科學研究與集成創新,突破我省優質稻生產的品種與技術瓶頸;大力加強提純與生產,為優質稻新品種推廣提供充足的種源;大力加強展示與示范,輻射帶動優質稻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的推廣;大力加強優質稻產業化開發,增強我省優質稻產業市場競爭力。
陳廳長指出,發展優質稻生產是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客觀要求,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希望有關部門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優質稻選育、生產、加工、銷售等單位繼續齊心協力,加強合作,促進我省優質稻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海西現代農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本次開展優質粥米品質鑒評,在我省乃至全國還是首次。通過這次品鑒評比活動,評出了一批適宜煮稀飯的專用優質粥米品種向社會推介,進一步加大了我省優質再生稻品種的示范推廣力度,提高我省再生稻米的優質率,明確了優質稻米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