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度良種推廣統計和匯總,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推廣結構呈現三個趨勢和特征。
一、良種覆蓋率穩步提升,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今年主要農作物良種推廣合計827.6萬畝。因特大干旱部分水稻田水改旱,雜交玉米良種由去年的261.92萬畝增加到今年的290.8萬畝,凈增28.88萬畝,雜交良種覆蓋率為95.7%,較去年提高0.5個百分點。水稻良種推廣及種植面積由去年的85.07萬畝減少到68.7萬畝,減少了16.37萬畝。麥類(大麥、小麥)良種推廣及種植102.8萬畝,較去年92.69萬畝凈增10.11萬畝。蠶豆良種推廣及種植38.9萬畝,較去年42.65萬畝減少3.75萬畝。油菜良種推廣及種植100.1萬畝,較去年83.49萬畝凈增16.61萬畝。大春馬鈴薯良種推廣及種植226.3萬畝,較去年196.12萬畝凈增30.18萬畝。全市良種總體覆蓋率達到了95.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
二、品種多元化特點明顯,主導和主推品種相對集中,品種多樣性結構有利于糧食安全
生產上統計的雜交玉米品種上百個,但面積超10萬畝的主導和主推品種有6個,即宣黃單四號、會單四號、路單八號、宣黃單二號、曲辰三號、勝玉二號,推廣面積160.95萬畝,占全市玉米良種推廣面積的55.35%。生產上統計的水稻品種60個左右,單個品種面積超5%的主導和主推品種有6個,主推的品種是楚粳27、楚粳26、楚粳24、楚粳28、馬粳1號、沾粳7號,推廣面積29.75萬畝,占全市水稻良種推廣面積的48.82%。生產上統計的蠶豆品種30個左右,單個品種面積超5%的主導和主推品種有5個,主推的品種是鳳豆4號、鳳豆6號、鳳豆1號、鳳豆13號、鳳豆5號,推廣面積26.16萬畝,占全市蠶豆良種推廣面積的67.25%。生產上統計的油菜品種20個左右,單個品種面積超5%的主導和主推品種有6個,主推的品種是花油3號、花油6號、花油5號、花油7號、花油8號、A35等,推廣面積75.6萬畝,占全市油菜良種推廣面積的75.7%。生產上統計的大春馬鈴薯品種20個左右,單個品種面積超5%的主導和主推品種有2個,主推的品種是會-2、合作88號,推廣面積145.29萬畝,占全市大春馬鈴薯良種推廣面積的64.19%。生產上統計的小麥品種30個左右,單個品種面積超5%的主導和主推品種有5個,主推的品種是川麥107、云麥42、宜麥1號、靖麥11號,綿陽19號,推廣面積27.46萬畝,占全市小麥良種推廣的近一半面積。生產上統計的大麥品種10個左右,主推的品種是澳選3號、V43、港啤1號、紅芒六棱大麥、保大麥,推廣面積39.81萬畝,占全市大麥良種推廣面積的三分之二。
總體上看,全市良種覆蓋率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良種科技貢獻率穩步提升。品種雖多樣性分布,但主導和主推品種相對集中的結構特點,非常有利于我市生態多樣性和立體氣候條件下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三、要加大抗旱、抗寒和耐脊新品種的培育和選育力度,建立和完善品種更新機制,加快品種結構優化和更新換代步伐
我市地處云貴低緯高原,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征,糧食生產的主要區域位于海拔1500-2200m之間的低緯高原中高海拔生態區,冬春干旱少雨,夏季低溫寡照,秋季陰雨連綿,病蟲害突出,土壤以“干、酸、瘦、薄”的紅壤為主,主要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時間較長。針對全市的生態條件和生產實際,“十二五”期間,全市種子部門和科研機構要積極調整品種選育思路,強化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整合技術資源,創新選育模式,不斷拓展地方種質的遺傳基礎,更加注重雜交育種、生物育種、多倍體育種和分子育種等高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采取緯度梯度選育和密度選擇選育相配套的技術路線,重點在玉米、水稻、馬鈴薯、油菜、大麥、小麥和蠶豆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尤其耐旱、耐寒、耐瘠新品種培育和應用推廣上有較大突破,力爭審(認)定50個農作物優良品種應用于生產,良種覆蓋率持續保持在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科技貢獻率達45%。同時建立和完善品種更新和退出機制,力爭品種更新率達30%以上,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進一步優化農作物品種和品(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