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作者: 于險峰;張仁軍
1990年初,周曉東和許多退伍兵一樣,脫下心愛的軍裝,退伍回到原籍遼寧省沈陽市郊區。周曉東的家鄉屬于城鄉結合部,他當兵前,村莊的周圍都是肥沃的農田,綠油油的莊稼生長著鄉親們的希望。回鄉后周曉東卻看到家鄉的另一番景象:記憶中的農田,有的被建起高樓,有的被修成廠房,有的被圈起“經濟開發區”。原本種地的村民們多半去城里打工了,繁忙的農業生產景象不多見了。
地都蓋樓了,將來吃什么?
周曉東徘徊在建筑工地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咱們國家人多地少,缺少了糧食的后果不敢想象。如何解決工業化、城市化和糧食生產的矛盾?選育新品種提高糧食的單產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出路。
育出東北“鐵稈小麥”
返鄉創業,就要創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產業。周曉東選擇了從事選育小麥新品種的科研之路。于是,周曉東根據他在部隊農場時掌握的育種知識,進一步深入研究。他出了農業大學,又進農科院,不厭其煩地向農業專家請教。
暑去寒來,一年四季他和小麥捆在一起。春天,他蹲在試驗田里一筆一筆地記錄試驗數據。夏天,他帶著草帽拿起鐮刀和專家一起給自己的小麥品種測產。秋天,為了提高育種速度,他背起行囊到海南、云南、四川等地進行南繁加代。冬天,周曉東忙于和國內外育種專家交流。為了掌握前沿的育種技術,他自費參加國際、國內各類農業新技術交流會、研討班。
周曉東為攻克小麥育種難題,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的搜集育種資源,成千上萬份麥種一份份地研究、比較、篩選、淘汰。1000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他做各種試驗100多次。各種試驗數據整整裝了幾麻袋,有進展但速度緩慢。豐產性好的抗病性差,抗病性好的豐產性差,抗病性、豐產性都好的,麥稈的強度又不夠。
最終,周曉東發現了小麥矮基因,又用科學的方法將小麥的各種優異性狀有機地集中到一個新品種中來,培育出“鐵稈小麥”,解決了東北春小麥育種無矮壯稈資源的世界性難題。
2005年七八月間,黑龍江省克山縣遭遇了連續降雨,降水強度和持續時間之長實屬歷史罕見,全縣小麥倒伏面積達90%以上。但在黑龍江省農科院克山分院的試驗田里,周曉東種植的150畝小麥華建60-1品種原代號沈春20-2)一株不倒,平均畝產達到800斤以上,成為北大荒的一道風景。
小麥種要留在中國
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周曉東采集了各地的小麥標本,形成了他自己的私人小麥種源庫。珍貴的小麥資源引起了國際小麥界的關注。周曉東應邀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作訪問學者,還先后受澳大利亞國家小麥中心、俄羅斯國家小麥研究所、韓國國家農業科學院、韓國漢城大學、匈牙利國家農科院、加拿大等農業研究機構邀請,赴國外進行學術交流。
周曉東的學術報告不僅吸引了國際小麥研究界的專家、學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圖“一條龍”壟斷糧食市場的利益集團的注意,他們盯上了周曉東這個“潛力股”。從澳大利亞到北美,周曉東所到之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出現,價碼一次次抬高,都被他婉言謝絕。
在國外,他反復表達自己的想法:愛心無國界,世界人民的溫飽我也有一分責任。中國的人口接近世界四分之一,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是世界的糧食安全問題,我們中國人端穩自己的飯碗,也是對世界的貢獻。我是中國人,我的成果永遠屬于我的祖國和我的親人。中國的公益事業,世界各國人民可以共同受益。我不能因為個人得失,把成果出賣給某個利益集團。我用20年的人生實踐,目的就是想打破糧食產業的壟斷,更不能用自己的成果去形成新的壟斷。因此,周曉東贏得了眾多國際友人和僑胞的尊敬贊同。
在由國家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持的2008年度國家春小麥品種試驗總結會上,全國東北小麥晚熟組從2006年開始共有10家育種單位參加試驗,共試驗14個品系,經過3年的區域和生產試驗,能夠達到顯著增產水平和符合國家新品種審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個,其中就有周曉東選育的“鐵稈小麥”“華建60-1”。2009年全國春小麥早熟組區域試驗,12家科研單位提供的參試品種只有周曉東的“沈太3號”通過試驗。在建國60周年前夕,“華建60-1”正式通過國家審定,完成了他為祖國母親生日獻禮的心愿。
東北黃金小麥帶的夢想
11月19日,記者走進周曉東的實驗室,真沒想到條件是如此簡陋,說是實驗室其實就是他租用的一個僅有十幾平方米的車庫。里面裝有他正在優選的近1800個小麥品種,一個小袋里三五十粒,他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品種重新數粒、編號再裝袋,以便來年繼續種地試驗。做育種試驗用的單穗脫粒機他買不起,自己動手組裝了一個單穗脫粒機。一個舊簸箕已經用了20年,隨著經濟的好轉,裝品種的托盤從木質換到鋁質到現在用的塑料托盤。
為了育種,周曉東還得借助家里的陽臺,把麥子育在了家里,他還說這樣更便于他的研究。他對記者說,做夢都想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實驗室。
東北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把他培育的小麥種子栽入肥沃的黑土地,讓東北成為黃金小麥帶這才是他更大的夢想。
可是東北地區從事小麥專業研究的人越來越少,行業內沒有人愿意研究小麥育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小麥自花授粉作物,農民第二年可以留種。這樣,農民得到了實惠,育種單位形不成小麥種子每年的壟斷經營,效益無法保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優質小麥種子的知識產權很難得到保護,即使參保,但實際效果也不理想。
但是周曉東依然執著地走下去。
兩年前,周曉東打破了按部就班的常態思維模式,選出了目前世界上生育期最短的“遼春10號小麥”和早熟4至5天的“沈太3號”小麥,在遼寧中部的新民市試種的春小麥、水稻一年兩熟試驗獲得成功,實現了遼寧省傳統的大田糧食作物一年一熟種植模式的歷史性突破。
金秋時節,在遼寧康平縣、鐵嶺縣和朝陽縣等遼北、遼西地區傳出喜訊,由周曉東試種的小麥、水稻糧食作物一年兩熟喜獲成功,填補了這些地區種植業歷史的空白。
除了自己種自己的品種,周曉東幾乎沒有直接經濟效益,但他選育的小麥良種卻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廣。東北麥區的農民,使用他選育的麥種“以糧代種”,自愿種植,累計增產總量達1500萬公斤。
他一再說,只要不挨餓,當兵的吃點苦受點累不算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