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黑龍江新聞網-農村報
太空和大豆育種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兩個完全不相關聯的詞匯,可我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卻將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利用空間搭載技術成功地獲得了太空大豆。目前,已經成功投入市場的“克山1號”在大豆種子市場上供不應求。記者近日來到“太空大豆”的“出生地”---省農科院克山分院,揭秘“太空大豆”的誕生記,聽專家講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市場商品。
據省農科院克山分院大豆研究室主任楊興勇介紹,航天育種準確來講叫航天誘變育種,就是將種子置于空間環境中,由宇宙粒子、失重、弱地磁、高真空等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產生變異獲得新的種質。
2003年,航天育種作為國家的“科技之聲”計劃,耗資1.3個億發射了顆“農”星。經過了18天的太空漫步,種子被重新送回農科院。“搭載回來的種子經過專家的篩選還要進行進一步的選育。”楊主任向記者介紹。也就是說,種子完成了“太空歷險記”后,還要經過篩選、淘汰、穩定化試驗等過程,從中選出有價值的、有推廣應用前景的品系,并經過進一步的試驗和鑒定,最后還必須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最后才能大規模的投入市場。整個過程需要4、5年的時間,但這已經比傳統育種節省了一半的時間。
付出總是會有收獲的。2009年,品系代號為“克航輻05-829”的太空大豆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被命名為“克山1號”。
今年5月份,太空大豆投入市場,剛投入市場就以其高蛋白、高抗病性、高產量吸引農戶,一時間供不應求。北安的村民張大彬今年種了1坰的“克山1號”,“現在一畝能打300斤的豆子呢,”張大彬笑得合不攏嘴,“收豆子的一看我們的豆子都搶著要!”
試驗表明,航天誘變育種具有變異頻率高、變異幅度大、有益變異多、變異穩定快等諸多優點。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實增大、產量普遍增長,而且品質大為提高,作物也更加強健,對病蟲害的抗逆性特別強。憑借這一系列的優勢,“太空大豆”已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相信“太空大豆”的路會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