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
本報記者朱濤實習生李曉威
本報8月27日刊登了《“登海662”玉米種帶來絕收一片》一文,報道了我省杞縣、蘭考縣等玉米種植戶種植登海662種子后出現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的情況。特別是杞縣的玉米,今年大面積發生玉米粗縮病,發病的品種均為登海662,發生面積約為5萬畝,其中約3萬畝發病率達30%~60%,約2萬畝發病率在90%以上,幾乎絕收。
文章見報后,省內外各地種植登海662玉米種的農民朋友紛紛打來電話向記者傾訴了和杞縣種植戶相同的經歷。不僅省內中牟縣、西華縣許多受害的農戶來電咨詢事情的進展,而且像河北省曲周縣、山東省濟寧市等外省市的受災戶也紛紛打來電話表示支持本報客觀公正的報道,同時急切盼望登海種業公司能夠給大伙兒一個說法。
西華縣艾崗鄉潘崗村郭廣超給記者打來電話,“我們村種的也是登海662,我們這兒并沒有發生灰飛虱病蟲害,往年每畝玉米地至少能打1400斤以上,今年減產至少50%,我是村支部副書記,當初是我帶著大伙兒買的這所謂的‘高產玉米’,到如今高產變成了低產,我真的沒法向大家交代啊!”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翟廟村的張衍景今年代理了登海662種子的銷售。他告訴記者:“現在許多種植登海662品種的農戶都要求我們賠償,我們與廠家取得聯系,但他們只說是天氣原因,此后便不再過問。”當地另外一位登海662玉米種代理商也反映說,與山東登海種業公司取得聯系后,他們說這是正常現象,是氣候不正常引起的,“生長一季的玉米絕收,連買玉米種的錢都收不回來,正常嗎?”
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后里寨村村民劉洪林、唐貴明、唐新生、王海江給記者打電話說,他們村140多畝地玉米絕收。他們敘述,8月初他們就發現自家種的登海662玉米與其他的玉米品種長得不一樣,于是開始找經銷商協商,經銷商說是天氣異常和病蟲害造成的,與種子無關。他們給記者表達了他們的疑問:“同樣的施肥、澆水和管理條件,為啥種的別的玉米品種就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種植登海662玉米種出現大面積減產或絕收的除本報先前報道的杞縣、蘭考等地外,我省的中牟縣、開封縣、通許縣、西華縣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災。山東省的濟寧、金鄉、成武、巨野、嘉祥、單縣,江蘇省的邳州、高郵、六安,河北省的曲周等地也出現類似情況。以上各地都是種植了登海662這一玉米品種。
文章見報后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山東登海種業公司。記者首先給該公司宣傳部打電話,但電話始終沒人接聽。接著,記者又給該公司董秘辦打電話采訪,董秘辦回應說“不了解具體情況”,讓記者和河南區銷售負責人聯系。隨后,記者再次聯系到了登海種業公司河南省區負責人吳通吉經理,還沒等記者說幾句話,吳經理便丟下一句“你們愿意怎么報就怎么報”,便掛了電話。
如果說是河南省的氣候原因,那么山東省、河北省的情況又如何解釋?如果說是灰飛虱的原因,可是有的農戶打來電話說田地里并沒有這種害蟲,這又如何解釋?如果說是大蒜茬的問題,那么春播的地塊、麥茬的地塊都發生了同樣的情況,這又如何解釋?
在登海662玉米種的包裝袋上,記者清晰地看到“高產穩產、抗病性好、適應性廣”等字樣。到底是抗病還是感病,登海662的實際表現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樣的玉米品種,誰還敢再種?這樣的種子公司,誰還敢推廣它的產品?
編后:以前經常有假種子坑農害農事件見諸報端,還以為都是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為賺取蠅頭小利所為。現在,擁有“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超級玉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開發’研發成果”、“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重點推廣品種”等眾多榮譽的山東登海種業公司,因產品發生大面積絕收受到廣大農民投訴的事件讓人著實驚訝,作為一家上市企業,遇到產品問題所表現出的態度更讓人感到不解。
公司再大,也是消費者捧起來的。如果沒有了消費者的支持,也會慢慢走向消亡。農業部今年年初確定2010年為種子執法年,旨在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在種子執法年中出現同一個品種如此大面積的減產、絕收,包括種子生產、推廣、監管在內的相關部門是否應該積極迅速行動起來給農民一個解釋?我們將拭目以待。

葉子發黃、植株矮化的玉米

還沒有拳頭大的玉米穗看了就讓人絕望

大面積植株矮化、不結穗的玉米大田
新聞背景:“登海622”玉米種帶來絕收一片 誰來為農民埋單?
本報記者朱濤實習生李曉威文/圖
●農民:玉米絕收,肯定得有人給俺個說法!
●縣農業局:調查鑒定表明,玉米株異常是玉米粗縮病造成的。
●玉米育種專家:品種抗病性差是誘發玉米粗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種子生產廠家:種子肯定沒有問題,要怪只能怪政府不作為,沒有事先做好預防玉米粗縮病的宣傳工作。
絕收地塊都是種的“登海662”
種了大半年的玉米即將收獲,但杞縣蘇木鄉的幾十戶村民卻愁容滿面。“當時憑著對登海種業公司的信任,而且還是中國馳名商標,經銷商滔滔不絕的演說,于是就種了‘登海662’玉米。可是到頭來卻是白忙活一季,化肥、種子、農藥、人工都搭進去了,別說是高產,簡直是絕產。”8月17日,杞縣蘇木鄉陶屯村李金亮給本報打來電話反映,他們村不少村民種了“登海662”玉米,現在看來注定要顆粒無收。
8月18日,頂著炎炎烈日,本報記者來到杞縣、蘭考縣部分鄉鎮,實地查看了這些“問題”玉米田。
在杞縣蘇木鄉陶屯村李金亮種植玉米的地塊,記者看到,相鄰的兩塊玉米地長勢卻各不相同:西邊鄰地里的玉米稈高苗壯,長勢喜人;東邊自己地里的玉米稈只有1米多高,葉子發黃,接近枯萎,而且稀稀拉拉,整株玉米發粗,節間縮短,根部膨大,植株葉片扭曲變形,掰開玉米褲發現手掌長短的玉米幾乎沒有長籽。
據圍觀的村民介紹,出現這種情況的田地種的無一例外均為登海種業公司生產的“登海662”這一個品種,其他品種則沒有此類狀況出現。“‘登海662’的價格是每袋50元,共4400粒,只能夠種1畝地,而其他品種的賣價只有10~30元,重量為1公斤,可種1.5畝地。”種植戶李克禹說,“為了高產,咬牙買了。沒想到,下種以后,苗越長越黃,雖然我們又是打藥,又是施肥,可還是沒有起色,結的玉米棒子很小,玉米粒也稀稀拉拉,幾乎不會有啥收成。”
在該鄉黃莊村二組劉偉以及相鄰的后楚寨村十幾戶村民的玉米田里,記者也看到了不同程度的絕收跡象,而據了解,他們所種的玉米品種均為“登海662”。
隨后,記者還通過電話聯系到了蘭考縣谷營鄉齊場村村民楊中海。他說:“不僅在我們村,我們鄉的張莊村也有玉米絕收的狀況發生,這些地塊種的都是‘登海662’。”
“高產”玉米為啥會絕收
記者拿著李金亮等人當初購買的玉米種包裝袋來到了鄉里的“登海662”經銷點,不知何故,經銷點大門緊閉。隨后,記者來到杞縣縣城,采訪了杞縣種子管理站站長張元春以及杞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湯義林。
張元春站長向記者說:“最近幾乎每天都有來縣城討要說法的村民,縣政府和縣農業局都很重視,專門成立了由開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級農藝師徐杰、開封市植保植檢站高級農藝師張國民、開封市種子管理站高級農藝師孟憲敏、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糧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國建以及開封市植保植檢站高級農藝師聶合鄉五人組成的專家鑒定小組。經過專家組的調查鑒定,玉米株異常是玉米粗縮病造成的。”
據湯義林副主任介紹,玉米粗縮病俗稱“坐坡”、“生姜玉米”,又稱“玉米癌癥”,該病從玉米幼苗到抽穗期都可能發生,而且發病越早為害越重。今年玉米粗縮病大面積發生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氣候異常。與常年相比,大蒜茬玉米苗期出現了多年不遇的低溫干旱,導致玉米苗生長緩慢,植株抗病性差。二是灰飛虱傳播。在蒜茬玉米苗3~5葉期時,遇到帶毒灰飛虱遷移為害高峰期,致玉米出現病害。三是部分玉米品種抗病性差,比如“登海662”。
另外,據記者了解,按照行業規律,玉米種子經銷商通常會建議種植戶延遲幾天播種來規避玉米粗縮病的高發期,可是根據種植戶的反映,他們都沒有聽到“登海662”生產經營廠家的類似建議。
針對品種抗病性的問題,記者又采訪了河南省玉米育種首席專家胡學安。他認為,目前部分地區發生粗縮病除了與氣候、土地狀況、種植時點相關外,品種的抗病性差的確也是誘發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記者通過電話聯系到了山東登海種業公司河南省區負責人吳通吉經理,吳經理以在外地為由拒絕與記者見面。電話中吳經理說,玉米粗縮病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沒有辦法治愈,只能預防,而且必須是統防統治。針對記者問為什么同一地塊只有“登海662”玉米品種出現病害的問題,吳經理沒作正面回答,只是堅持登海種業的產品沒有任何問題。當記者問起該如何給種植戶一個說法時,吳經理說沒有說法,怪只能怪當地植保站等政府部門不作為,沒有事先做好預防等宣傳工作,結果導致粗縮病大面積暴發。
誰為“絕收”的玉米負責
當記者問起是否對村民有補償時,杞縣種子管理站張元春站長和杞縣農技推廣中心湯義林副主任說,7月6日~9日,縣政府已經抽調有關人員,以縣政府的名義去“登海662”供種公司,即山東登海種業公司進行了積極協商,但目前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玉米種既然抗病能力差,就不應該推廣,農民種地一年就等這一茬莊稼收入了,容易嗎?絕收了還推拖,到現在還沒人站出來承擔責任。”
“種著你們推銷的玉米種,該如何管理、到啥時候防病治療為啥不早點提醒,現在玉米絕收了才說不該這樣不該那樣,不是推卸責任是什么?”
“俺們最大的不該就是選錯了玉米種,如果不選‘登海662’,肯定不會出現這些事。同樣的地塊,種別的品種為啥就沒事?損失這么大難道就沒人管了?”
……
一季的血汗就這樣化為烏有,到底誰來為絕收的玉米埋單?截至記者發稿,仍沒有任何人對此給予明確答復。對這一事件,本報將繼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