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視點報 □經濟視點報記者 史遠征
8月11日,入秋后的第一場大雨使得鄭州市連日來的“高溫”天氣明顯轉涼。
然而,對于中州大道與連霍高速交叉口的鄭州種子批發市場(以下簡稱鄭州種子市場)來說,這里顯得有些過于冷清。
緊閉的商鋪,從大門口一直蔓延到市場最后排……位于市場前排三廳的商戶王有民在盤點貨品:“一上午幾乎沒人,連著幾天都沒有進賬了。”隨后,他和其他商戶開始打牌。時間是上午11時。
始建于1994年的鄭州種子市場,曾經紅極一時,連續多年成功舉辦全國種子、農產品[18.67 2.13%]交易會。尤其是2006年,市場迎來改擴建,規模迅速膨脹,達到鼎盛時期,一舉成為中原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種子批發市場和種子集散地,年成交額達5億,經銷量上億公斤。
“這次改擴建,并沒有給市場帶來長久的人氣,相反,4年來市場連年走下坡路,商戶已由2006年的300多家減少到不足100家。”王有民說。
輝煌如過眼云煙。如今鄭州種子市場正在期待著“招親”和“轉嫁”。“如果不轉讓,市場只有倒閉。”鄭州種子市場辦公室負責人孫紅偉說道。
迅速膨脹的背后
2000年,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種子經銷商和種子市場如雨后春筍,數量急增。“不可否認,鄭州種子市場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迅速成長起來的。”孫紅偉表示。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鄭州種子市場的雛形是由柳林鎮楊槐村的一個農貿市場起家,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
隨著柳林鎮周邊農民種植大棚蔬菜的興起,楊槐村集貿市場開始整合,種子市場應運而生。從1995年正式開業到2006年,市場的商戶數量擴大到近100家。
種子行業處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起點,決定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更多的種子經銷商正是看到了這塊蛋糕的價值,從而聚集了更多的商戶。”
至2007年,鄭州種子市場的商戶已經發展至300多家。在王有民看來,這是有悖常理的,“市場容量本來就這么大,這一下子多了200多商戶。2006年前后種子市場的一時繁榮,是有很多泡沫的”。
“不可否認,由于市場容量的有限性,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市場競爭更是短兵相接、日趨激烈,這一系列因素是造成現階段種子經銷商生意難做的重要原因。”河南省種子站站長毛景英介紹說。鄭州種子市場迅速膨脹的背后,折射出了市場供應量嚴重過剩的局面。
據王有民透露,為了盯住這塊“蛋糕”,鄭州種子市場的很多商戶在撤出市場后,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選擇了將種子銷售點直接安放到了鄉鎮,即建立種子供應站,直接把種子市場拓展至農民家門口。
“種子生產和銷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生產和銷售是在不同時段進行的,由此造成了生產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也是導致現在種子供應量嚴重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毛景英表示:由于種子的地域性非常強,品種布局有著地理位置的差異性和氣候的特殊性,大多數的種子只能在某一地域生產,并不能得到全面推廣,這也使得種子市場量的過剩。
管理無意識
面對市場門口四處堆積的垃圾和坑坑洼洼的泥水路,沒有生意可做的商戶們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打牌、打麻將。
“市場根本沒人管,誰想倒垃圾就倒,道路好久都沒人整理了。”王有民說道。
由于現在正處于種子銷售淡季,鄭州種子市場的商戶幾乎處于休假狀態。“很多商戶就是因為經受不住長時間沒生意,不得不選擇撤出市場。”商戶梁先生說道。
談起市場的管理,孫紅偉說:“都快倒閉了還管理什么!”
作為河南省種子行業最早的市場,種子市場由于受傳統思想影響,管理人員的素質普遍低下,品牌雜多而無序,配套設施不齊全,而消費者所期待的卻是更好的服務、品種更齊全的商品、更低的價格等,商戶則是期待能有一個統一經營、策劃的管理者。而這些,鄭州種子市場管理方顯然沒有一點意識。
“從國內其他省份看,運作的比較好的種子市場已經逐步呈現出種子管理規范化、經營主體多元化、市場品牌多元化、銷售品種同質化、營銷模式單一化等特點。而這些,河南的種子市場還處在粗放式管理模式。”毛景英表示。
對于人氣的下滑,種子市場的管理者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商戶梁先生告訴記者,整個市場只有一小部分商戶能盈利,大部分商戶都是在賠錢邊緣掙扎。
當然,種子市場近乎無管理的態度,更為市場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有關侵權紛爭、制假售假等事件頻頻出現,而在這些事件的處理中表現出的維權尷尬、管理乏力等現象,已逐漸引起了商戶們的關注和思考。
2006年的改擴建就是一個典型。有市場人士表示,鄭州種子市場沒有前期市場調研,沒有整體戰略規劃。
期待“轉嫁”
種子作為農業種植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處于農業上游,種子市場競爭優勢將決定著農業競爭的主動權。而河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常年農業用種量在10億公斤以上,“巨大的市場使得河南種業日趨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毛景英指出。
然而,種子市場的種種問題是否會影響其成功“轉嫁”?發展滯后,布局、結構不合理,經營無序,市場輻射面不廣,特色經營不突出,缺乏全盤性的專業規劃,市場管理粗放,經營服務水平低下,監管不力……
“種子市場管理方定位不清,沒有形成科學的、嚴密的規劃,真正懂得經營的人,不在乎這些。種子市場關乎‘三農’利益,應該政府出面全面規劃,或許會有更好的出路。”一位業內專家直言。
王有民認為:“市場還是很好的市場,就是市場管理方不太會經營。無論誰接手,只要依托所處的區位或產業優勢,整合現有資源,將市場建設成有規模、有檔次、有特色、規范化的精品市場,使其產生巨大的吸納和輻射作用,完全可以做到。”
“對于商戶來講,誰也不希望市場倒閉,市場能順利轉讓給懂經營的人來管理會更好,長年已養成的經營習慣,商戶也不愿意離去,除非實在經營不下去了。”王有民解釋道。
毛景英認為:“依市場現在情況看,完全可以實現培育、完善有形市場體系,使市場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中交匯地,成為產品、服務以及信息得以展示匯聚、交換以實現價值的平臺。另外,還應確立品牌意識,一個好的品牌就是一面旗幟。通過市場招商引進名優品牌,坐地經營,帶動一批商戶經營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