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訊 (記者林暉 郭遠明)一粒粒黃澄澄的種子,變成農民手中金燦燦的財富。多年來,山區農業縣江西省宜黃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目前已成為江西省第一制種大縣,一大批從事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農戶因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日前,在江西省宜黃縣召開的“全國種子生產基地管理經驗交流暨現場觀摩會”上,宜黃縣農業局局長鄒國發介紹,目前宜黃縣的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32000畝左右,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國的五十分之一。
宜黃縣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連綿相接的丘陵山崗,將依山傍溪的水田間隔開來,成為了雜交水稻制種的天然隔離屏障。境內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山區晝夜溫差大、濕度高,十分適宜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宜黃縣棠陰鎮雷灣村農民吳仍安曾是貧困的山里人,上世紀90年代初,一家人靠在供銷社工作的父親每月百來元的收入維持生計。為了脫貧致富,吳仍安嘗試著拿出2畝田做試驗,和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父本、母本等雜交水稻名詞打交道。在邊干邊學的過程中,當年收入就達2000多元。嘗到甜頭的他再接再厲,擴大制種面積,不僅還清了拖欠幾年的債務,還建起了一幢二層樓房。
制種業不僅帶富了一方種植農民,還產生了“制種代理人”這種新職業。江西先農種業公司在宜黃縣的制種代理人熊秋仔向記者介紹,“制種代理人”類似于“包工頭”的角色,他們先與制種企業簽訂生產合同,再在當地組織農民制種、提供技術指導、收購農民種子,是企業和農戶的聯系人。棠陰鎮大河村農民吳啟龍2001年成為隆平高科江西分公司的制種代理人,至今已經近10年了。他說:“2009年,我在棠陰、桃陂、梨溪等鄉鎮通過訂單組織農民制種2000畝,創收10多萬元。”
在500多名像熊秋仔、吳啟龍一樣的“制種代理人”的牽頭組織下,宜黃縣6000多戶農民從事雜交水稻制種行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據宜黃縣縣長蘇建國介紹,宜黃制種產業每畝平均產量達200公斤,產值1200多元,比水稻種植高出400多元,每年的總產值達5000萬元。目前,國內20多家知名種子企業與宜黃縣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產品供應到全省各地,并遠銷到印度、越南等國。一粒粒金黃、飽滿的種子,正在為宜黃農民帶來更大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