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
“洋種子”搶占國人餐桌
據媒體最近報道,在被譽為“中國第一菜園”的山東壽光,“洋種子”攻城拔寨之勢兇猛。壽光蔬菜種植面積為84萬畝,年產蔬菜40億公斤,盡管絲瓜、有刺黃瓜等蔬菜的種子仍以國產為主,而圓椒、長茄、西紅柿等蔬菜品種,“洋種子”占據了絕對份額,甚至超過了90%。
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注冊種子企業8000多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的育繁加銷售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不足80家,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也僅100余家。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占國內市場。特別是2000年我國頒布了《種子法》,國內種子市場,尤其是蔬菜、花卉市場對外資全面開放,蓄勢已久的國外大公司紛紛登陸中國。據稱,目前我國70%的種子市場被國外企業控制。
“洋蔬果”落戶我省基地
“洋種子”進入我省,最先可能不是上了餐桌,而是體現在穿的衣服上。記者日前從安徽省種子協會了解到,1998年7月,美國種業巨頭孟山都公司在我省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安徽安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引進的轉基因棉種,不僅抗蟲性較好,而且能使棉農的種植成本降低大概20%左右。
“那時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抗蟲棉,所以孟山都的轉基因棉在我省發展很快。 ”省種子協會專家許正嘉告訴記者。此后,國際上有名的蔬菜種業集團也開始將大白菜、蘿卜、黃瓜等優良品種打入我省市場。特別是近年來洋瓜果蔬菜越來越受消費者的認可,我省一些蔬菜種植基地,專門引進以色列番茄、荷蘭馬鈴薯、日本大蔥等來自五湖四海的“洋蔬果”,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種植面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安徽種子也“漂洋過海”
不過,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洋種子”在我省并不“洋洋得意”。“盡管‘洋種子’進入我省比較早,但還沒有到遍地開花的地步,我省種業市場中,絕大部分是本土種子,占到了95%以上。 ”許正嘉表示。而即使是在我省曾經風靡一時的轉基因棉種,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蟲棉的推廣,近幾年也遭到強力阻擊,大部分市場被本土棉花種業奪回。
許正嘉表示,我省每年水稻、棉花、玉米、小麥、瓜菜、豆類等新品種層出不窮,現已成為我國華東、華中乃至全國大田作物和瓜菜聞名的種子集散地。 “每年通過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登記委員會鑒定的瓜果蔬菜新品種有二三十個。 ”許正嘉是該委員會的專家之一。
此外,我省培育的種子還豐富了“洋人”的餐桌。 “被譽為中國種業第一股的豐樂種業,每年向社會提供幾十個種類500多個優良品種,種子業務遍及歐、美、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專家介紹,此外,上市公司荃銀高科也積極拓展國外市場,“荃銀”系列雜交水稻良種在東南亞地區享有一定聲譽。
我省種業需“強健筋骨”
許正嘉認為,“洋種子”的涌入對我國農業產業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我們帶來高產優質的農產品,也增大了技術所有者對農業生產的控制權。有專家表示,如果種子市場被外國企業控制,那么相當于中國農業的“咽喉”被人家掐住。
盡管“洋種子”在我省并不“洋洋得意”,但許正嘉認為,我省種業企業整體技術儲備不足,普遍缺乏創新的專利,相關基礎研究薄弱。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強。
我省某種業公司負責人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外資巨頭研發投入非常大,國內企業與他的差距是幾何數量級的。而國內比較大的五家種業上市公司豐樂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和萬向德農,2009年它們在研發上的投入只有可憐的4400萬元,孟山都公司2008年的研發投入高達9.8億美元,是這五家上市公司的152倍。(陳大名 朱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