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網訊:5月20日,在第三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現場,以“打造北京種業總部經濟、促進區域農業發展”為主題的圓桌會議|在北京裕龍國際大酒店舉行。
國家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出席會議并做題目為“ 中國種業市場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精彩報告,以下為現場報告內容:
夏敬源:下一個演講該是我本人自己了。自己介紹一下,我是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演講題目“中國種業市場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講一講中國種業過去、現在和將來。
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糧食、棉花、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均產量在世界第一位。我們用世界占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大家知道農以種為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種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還有糧食單產是不斷的提升。棉花的情況,雖然有波動,但是總的趨勢也是不斷提升。
所有這些的背后是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率,由八十年初27%,提到到現在51%。
我們優良品種功不可沒,優良品種由八十年代初30%,提到到現在的40%以上。
我想介紹四個方面:發展歷史、主要成效、前景展望,以及對策措施。
中國種業發展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
1、產業形成階段。這主要是1978年到1995年。這個時候我們有三個基本特點:
(1)健全生產經營體系;
(2)建立管理制度;
(3)推廣雜交技術;
2、轉軌發展階段。96年到2000年的時期。也有三個大的事情:
(1)啟動國家種子工程;
(2)開放部分種子市場;
(3)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3、產業發展階段;這就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有四件大的事情在中國種業上:
(1)強化種子法規建設;頒布、實施《種子法》。
(2)推進管理體制改革;
(3)形成統一競爭市場;打破指令性生產經營模式確保企業自主生產經營權,促進種業市場統一、有序競爭。
(4)探索良種推廣補貼;從2002年1億元增加到100多億元,覆蓋了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
經過三個階段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種業取得五大方面成就:
1、政策法規框架。 從法律層面來講,國家有種子法,同時還有很多進出口檢疫法,一共有九個法規跟農業有關系。
2、健全了管理服務體系。
(1)種子執法監管體系;
(2)品種區域評價體系;
(3)種子質量檢測體系;
3、形成了主體多元格局
(1)多元發展:內資種業公司8700多家,零售商20多萬,外資企業(獨資、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資)50多家。
(2)產業聚集:大型種業公司從01年的10家發展到目前100多家。種業50強市場占有率由01年10%提到到30%以上。
4、提升了種業競爭能力。
(1)核心競爭能力:國家設立了26個農作物和一百多個育種中心;有36種農作物進行產業體系發展。包括雜交優勢利用,還有生物技術、航天育種技術等等。
(2)企業創新能力:通過自主研發、聯合開發等形式,十二強種子企業占到玉米品種創新的87%;十五強種子企業占到水稻品種創新的67%
(3)市場拓展能力:市場價值從2000年的250億元增加到500億元。這是主要種子商品化率:主要是油菜、玉米、棉花、水稻、蔬菜,依次遞減的。
5、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1)良種培育:近三十年通過國家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1838個,累計推廣應用良種4000多個。
(2)良種更新:近三十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更新換代,年更換率12%-13%,目前良種覆蓋率95%以上。
(3)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由03年的36%提高到08年的40%。
前景分析
1、國際種業發展趨勢
(1)產業聚集華
跨過種業巨頭:85年到96年世界種業十強市場集中速度每年增加0.9個百分點,96年到06年每年增加1.9個百分點;從06年已占到全球種子市場份額的37.8%,預計2020年將達到65%以上。聚集是第一重要的。
案例:
美國本土和美屬跨國公司控制了全球50%的種子市場、70%的基因專利、40%的商品育種資源。可以看的出來這個聚集程度是很高的;
(2)運營專業化
種業公司:國家富裕種子企業經營主體、技術創新主體、國際競爭主體等職責。
公有部門:重點履行基礎研究、工藝服務、立法、行政司法、國際關系協調等職能。
協調機制:官產學研一體化,育繁推銷一體化。
(3)技術產業化
突出高新技術創新:世界十大跨國種業公司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專利份額達到了50%到60%。
加速技術產業化:全球轉基因種子市場由96年的1.15億美元增加到08年的75億美元,年增長率13.6%。
案例:
96年到08年間,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74倍,成為近代史上發展最快的技術。
(4)市值最大化
市場價值:全球種子市場價值從95年到120億美元增長到08年的365億美元。
這是跨國種業公司的市場份額,孟山都遙遙領先,第二位是先鋒、然后是先正達。
(5)管理精細化
精細生產提高增值:快捷、精細、高效、低風險地產出高質量、高價值產品的生產體系,特點為生產布局全球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種子加工精神化、品質管理極致化。
精細營銷降險增效:借助信息技術,充分了解產品特性和客戶需求,進行供需精確匹配的營銷活動,以降低品種篩選鑒定、良種推廣應用、種子物流等方面風險。
2、國內種業發展需求
(1)確保糧食安全。
目標任務:國務院發布了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2008年到2020年確定,單產350公斤/畝,比07年增長33.8%公斤/畝,年均增長2.6公斤/畝,年均增長0.78%;
制約因素:人均耕地1.4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單產率。
(2)確保質量安全
方向:培育抗農業生物災害品種,減少農藥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確保國家生態安全,通過培育高效利用,提高生態安全水平。
(4)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培育生物質能源作物品種,減少非生物質能用用量,提高能源安全水平。
(5)確保種業安全。
潛力巨大:我國農作物種子常年用量約125多億公斤,但是目前國內種子商品率僅為30%左右。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五百億,潛在價值是九百億。
競爭加劇:自上世紀90年代初,世界跨國種業巨頭紛紛進入我們國家種子市場,目前已經有35家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了種子企業,相比之下國內的種子企業還是三個字,多、小、弱。
種子商品化率國際比較,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差距和潛力。中國品質是36%,國際發達國家是95%,所以我們任重而道遠。
種糧比國際比較,我們現在種糧比是3.5,國際上發達國家是25。這跟我們低產水平價格是連在一塊的。
3、中國種業發展方向:國際化接軌、市場化競爭、集團化發展、科技化提升、法制化監管
4、發展思路:圍繞一個中心、提升三大能力、實現五化發展。
政策建議:
(1)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2)增加創新投入:公共投資、企業投資、社會融資。
(3)營造創新氛圍。
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1)扶持大型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種子企業逐步成為研發創新主體,在韌勁引進、研發創新、稅收進出口等方面實施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通過聯合和整合重點扶持一批大型種子企業。
(2)分類引導企業發展:促進企業資本聚集和資源整合,提高行業聚集度,促進企業專業化發展。改變小而全的格局和多小散的狀況。
(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
健全監管體系:
(1)完善種子專業執法體系:依法履行種子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管理等職責。
(2)完善種業技術支持體系:提高品種審定、品種保護、質量檢驗、轉基因檢測、信息發布等方面的技術支持。
(3)完善種子監管設施手段:建立健全縣級種子監管設施手段,并保證必需的經費。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秀政策、保險政策、補助政策、補貼政策。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法律體系: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自律。
我再介紹一下農技中心,是農業部下面比較大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職能方面是煙草和機械是不管的。自我保護方面有五個,包括植物的檢疫、風險分析。在種子方面有三個處:品種管理、種子質量檢測、種業發展。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我們有四十萬人推廣隊伍,有四萬二千個機構,有這么一個體系進行管理。我們有四個內部管理處室。中心五大職能:執法監管、重大技術推廣、建設服務、組織國際化交流、體系管理和建設。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