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產還是不補?畝補產多少才能合適?”
“收購價漲還是不漲?漲1元/斤夠不夠?”
“今年破例漲價,萬一明年又遇到類似的減產現象,該怎么辦?是不是還要繼續漲價?”
4月26日,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廣東金稻種業等七家公司制種基地生產負責人聚集一起,就雜交水稻南繁制種減產是否給制種老板補產一事展開激烈的討論,但最后也沒有討論出結果。
當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在三亞市南繁基地調查到,受今年早春低溫陰雨和后期高溫熱害的雙重影響,九成春繁制種嚴重減產,減幅50%以上,創南繁制種35年來最低產量紀錄。目前,廣東省種子協會副會長梁克勤正在統計減產損失,期望廣東省農業部門給予適當的補貼。
九成春繁制種嚴重減產
4月26日,南方農村報記者從海南三亞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了解到,受今年早期低溫陰雨和后期高溫熱害的雙重影響,在海南春繁的廣東大部分晚造雜交水稻品種大幅度減產,龍優、博優、華優等感光型組合水稻產量均比上年同期減少50%以上,樂東部分地區田塊的秋優組合減產幅度高達80%。
26日中午,記者在三亞市鳳凰鎮羊欄村南繁制種基地看到,水稻已近成熟收割。但稻穗結實率低,灌漿谷粒飽滿度差,產量普遍減少。
“谷粒外觀顏色明顯要比往年黑,賣相稍差。”來自江西萍鄉市排上鎮的制種老板孫得國對記者說,主要是受到3月9-11日和3月25-27日的兩股強冷低溫陰雨天氣的影響,對正處于揚花孕穗敏感期的雜交水稻結實造成很大影響。而早期播插的品種,在后期生長中遇到持續較長時間的高溫熱害,光溫積累速度快,成熟期縮短,同樣會造成減產。
廣東金稻種業公司生產基地負責人何高介紹,今春安排的雜交水稻豐優998品種,平均制種產量150斤/畝,較正常年頭產量減少約100斤,減幅近半。即使往年產量穩定的高產型博優系列組合也不例外。
在樂東縣九所鎮赤塘村,有20多年制種經驗的汪悅遠說,“早期播種減產已經結束,可怕的是后期播種的天優系列部分品種,現正處于抽穗授粉階段,萬一遇到持續降雨,減產就更嚴重了。”據廣東省種子協會副會長梁克勤介紹,受今年早春惡劣天氣和后期親本花期不遇的雙重影響,九成春繁制種嚴重減產,減幅50%以上,創南繁制種35年來最低產量紀錄。
不補產制種商可能偷賣種
減產已成事實,目前制種商希望能按往年平均產量補成本價,但育種公司稱壓力太大。
“補產還是不補?1畝究竟補產多少才能合適?減產損失程度不一樣的田塊又是怎樣補?”廣東華茂高科種業公司總經理吳旭祥無奈地說,按照江西省金色年華種業公司畝補1800元的標準,廣東的七家育種公司今年就等于白干。“除了每畝補產外,聽那些制種老板說還要提高種子收購價1元/斤,這樣我們就更慘了。”
據制種老板孫得國介紹,今春投資55萬元制種300畝雜交水稻秋優1025品種,目前已收割稻種1.5萬斤,就是種子公司按照每斤10元的收購價回收,也要虧本45萬元。
“生產一畝雜交水稻秋優998品種至少要倒貼500元。”來自福建省樟州市的育種專業人員陳錦亮說,從事雜交水稻制種工作12年,今年是最難做的一年。“我準備做完今年就改行了,哪怕是進工廠打工也愿意。”
期望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如果種子公司不補貼制種商,明年肯定無法找人進行制種。但若按照外省標準補1800/畝,公司就要倒貼1000多元。”廣東韶關現代種業公司生產基地經理馮國輝說,如今春繁制種簡直就是走鋼絲,“好懸!”
“大家都懸!對于今年這個情況,我們制種商也很理解的。實在生存不下去才提高種子收購價1元/斤這樣的要求,希望種子公司在銷售商那里少賺一點。”汪悅遠向記者說,他需要支付屬下300多個工人的工資,否則以后就不會再跟著他干了。“若處理不好這些問題,那些工人可能私下出售種子公司的品種。”
“但是這些增加的生產成本由種子公司自己來負責或者通過提高種子銷售價格分攤到農民身上,都很不公平。”廣東源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希聲呼吁,水稻種子關乎糧食安全,希望廣東農業部門給予適當的補貼。“哪怕是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一樣,每斤補貼1元我們也很滿意了。
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到今年晚造水稻生產的供種量。加上制種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肥料、農藥、地膜漲價以及生產地租貴,今年生產一斤雜交稻種比五年前增加成本3-4元。有種子公司負責人稱,今年晚造雜交水稻種子很可能提價。
記者從多方面了解到,雜交稻種秋優、龍優、二優、天優、五豐優等部分感光型組合預計缺口30%-35%,到時售價會適當提高1-2元/斤。
背景
中國農業科技硅谷
南繁育種基地位于海南省三亞、陵水、樂東等市縣的周邊地區,每年租用農田7-10萬畝,于每年9月至次年5月開展農作物種子繁殖、制種、加代、鑒定等重要的科研生產活動。南繁科研人員有6000多名,每年參與的科技機構有500多家。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有70%約6000個是通過南繁獲得的。因此,南繁育種基地被譽為“中國農業科技硅谷”。南繁雖然為我國農業與科技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南繁事業仍然受到種種制約:缺乏有效的協調管理機制、相對完善的基礎科研設施、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及生物安全監管機制。廣東數十名育種專家認為,南繁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必須從國家層面大力支持南繁事業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亞有著得天獨厚的光溫熱資源,是制種的寶地,國內其他地方無法取代。生態自然獨特也就吸引無數的南繁育種人。每年都有5000多名來自江西萍鄉的制種專業人員南來北往,被譽為“與候鳥同飛的人”,35年如一日扎根三亞,每年制種品種200多個,累計面積達118.69萬畝,生產雜交水稻種子2.11億公斤,大田種植面積達2.5億畝,累計增產稻谷125億公斤,每年為農民工帶來務工收入6000多萬元。(本文來源:南方農村報 本報記者 揭育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