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經濟信息聯播》
前一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欄目報道了洋種子沖擊我國種業市場的消息,財經頻道的記者這幾天,在山東壽光繼續進行了調查,在這個我國北方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里,每年有6億元的種子銷售量,但其中有4億的銷售額都屬于“洋種子”,當地菜農為什么要種洋種子,而不要國產種子? 來看記者的調查。
種子市場調查
洋種子究竟好在哪里?
壽光菜農李世杰種植茄子已經有十二年的時間了,他一開始是種植國產品種,由于不愛坐果,產量低,后來他在一家荷蘭公司買了茄子品種,每畝的產量比以前高出了上千斤。
山東省壽光市菜農李世杰:“這一個棚的話三四萬斤是沒有問題。它現在每斤是賣到兩塊六七,兩塊七毛錢一斤,光這個茄子棚就賣了七萬塊錢,這一季賣了六七個月的茄子,這六七個月的茄子就賣六七萬塊錢。”
李世杰用的進口種子是論粒賣,一粒三毛錢,一個大棚一畝半地,光種子的投入就是1500元,雖然投入高了,但是種出的茄子色澤好,口感好,價格高,上市不愁賣。據李世杰介紹,進口蔬菜品種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抗運輸性能特別好。壽光的蔬菜銷售范圍,在國內最遠能達到海南,還有相當一部分銷售到了國外,這就要求農民種植的蔬菜耐儲藏耐運輸,而這正是進口品種的優勢。
山東省壽光市魯壽種業有限公司經理孫世榮:“好的就是一個產量高、抗病性高,像(進口)西紅柿它那個皮厚活量期長,抗運輸,普遍都是認為它那個商品性是好的。”
據了解,在壽光,像尖椒、西紅柿、長茄、甜瓜等高端蔬菜品類,進口種子已經占領了絕對的優勢。相比之下,國產蔬菜不宜儲藏,所以,很多菜農只是在邊角地里露天種植。
山東省壽光市魯壽種業有限公司經理孫世榮:“國產的西紅柿就是當地像城市周邊那些菜農種出來馬上就上市,不外運,它皮軟就在當地銷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國外種子之所以能夠占領高端蔬菜市場,關鍵在于他們強大的研發能力。世界比較知名的種子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在銷售額的9-10%左右。以瑞士先正達公司為例,2009年,先正達公司種子產品銷售額25.64億美元,研發投入為9億美元,先正達公司大約有4000多名員工在從事研發工作,每天的研發投入高達200多萬美元。而我國種子生產企業的研發投入卻少得可憐,據統計,豐樂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和萬向德農這五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總和是40.8億元,而這五家企業在研發上的總投入只有4400萬元,只有營業收入的1%。業內人士分析,種業公司競爭力的核心在于良種,研發投入少,生產不出高質量的種子是國內種子企業的現狀。
種子市場調查
洋種子坐地漲價 菜農成本上升
雖然洋種子好用,但市場被洋種子控制了之后,農民們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在我們記者的采訪中,山東壽光的一位經銷商介紹,2003年之前,壽光還是國產種子的天下,兩年之后,進口種子就牢牢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現在洋種子是坐地漲價,菜農則只能承受昂貴的種子價格。生產成本是不斷的上升。來具體了解一下。
這里是壽光蔬菜物流園種子交易大廳,壽光大約五分之一的種子經銷商在這里銷售種子。在一個柜臺前,記者發現,相同的蔬菜品種,進口種子要比國產種子貴出二十多倍。
山東省壽光市格菱惠田種苗科技中心經理宋愛芝:“這袋種子的價格在20多塊錢。這是多少克的?這是5克的。這個是進口的?這是進口的。這袋是多少錢?這袋是5百塊錢。 ”
這位經銷商告訴記者,有些國外企業的種子每年都在漲價,漲價的原因是企業在營銷過程中,要適度保持市場的饑渴度,以產生供需缺口。
山東省壽光市格菱惠田種苗科技中心經理宋愛芝:“一開始的時候做的時候種子先便宜一點,你一旦做開的市場量大了需求量大了跟他要貨的時候他就說怎么樣怎么樣種子漲價了。漲價幅度大概是多少?百分之一二十很正常的。”
據了解,很多國外企業將種子銷售點直接安放到了鄉鎮,這樣不僅可以讓農民直接看到它的技術和產品在地里頭是怎樣表現的,還能夠及時了解農民的需求。2009年,壽光市的番茄暴發了黃化曲葉病毒,國外公司在兩個月內就拿出了抗病性較高的種苗,種苗價格一開始每株賣4毛錢,然而隨著農民用種量的增加,種苗迅速上漲到了每株8毛多錢。
山東省壽光市格菱惠田種苗科技中心經理宋愛芝:“ 因為這個東西在人家手里,非就是人家供給沒有啊。”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種子的地域性非常強,其實大多數的進口種子是在國內培育生產,只是核心技術是從國外引進。菜農使用的昂貴的洋種子,實際上都是在國內生產的。
山東省壽光市格菱惠田種苗科技中心經理宋愛芝:“這個就是外國人在做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叫進口種子,然后這邊可能就是國內的人在生產國內的種子。但是差距很大?對,種子價錢就差的太大了。”
種子市場調查
國產良種發力抵御洋種子競爭
據統計,中國的種業市場價值已經達到了550億元人民幣,潛在市場價值很快將達到900億元左右。這就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種業市場。面對洋種子咄咄逼人的競爭,現在國內的種業研究機構也在迎頭趕上,來看看目前國內種業集團最新的動作。
事實上,國內的科研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中壽12號尖椒就是我國研發與市場相結合的成果。尖椒是壽光外銷市場的主要品種,占到壽光整體種植面積的15%左右。以前大棚里種的都是進口品種,中壽12號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由于研究人員了解了市場的需求,這個品種在商品性和產量方面都要優于國外品種。連蔬菜的顏色,研究人員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技術人員:“你看它這個顏色是淺綠色,淺黃綠色,咱們市場一些品種要么是顏色比較淺或者黃綠色或者綠色,這個品種稀釋了。根據市場的需求,根據一些菜農的需求了培育了淺黃綠色。所以這個品種一般到市場,比一般品種多賣到一到兩毛錢沒問題。”
不僅收入高了,由于打破了進口種子的壟斷地位,菜農們在種子的投入上也少了很多。正是因為緊跟市場的需求,因此一上市,中壽12號就受到了菜農的歡迎。
山東省壽光市菜農葛本德:“ (進口種子)一般我種的最好的它們已經到了4毛錢一粒了,我們進的時候(中壽12號)一毛多錢不到兩毛錢,產量高,種子價格也便宜,老百姓就是非常滿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