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子晚報
最近,一些媒體披露,國外的種子目前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種。在我國最大蔬菜基地---山東壽光,60%到80%的蔬菜種的是洋種子。有的業內人士表示擔憂:洋種子逐漸“統治”蔬菜種子市場,市民將失去餐桌的“定價權”,吃不起蔬菜了。洋種子在江蘇市場情況如何?昨日,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刁陽隆告訴記者,在我省蔬菜種子市場,90%以上都是國產的。
洋種子價格堪比黃金
“國外高端蔬菜種子的價格不菲,就算普通蔬菜種子的價格,也比國產的種子貴5到10倍。”刁陽隆說。記者在一些種子網站上也看到,商家列出了國外蔬菜種的報價:荷蘭水果苤藍種子2500粒/袋,批發價0.3元/粒;以色列番茄種子1克/袋,批發價65元;荷蘭彩椒種子,500粒/袋,批發價180元……有的種子標價達200?300元/克,堪比黃金價。這么“金貴”的種子,種出來的蔬菜,想不貴都難。大超市里的“西班牙生菜”、“以色列小西紅柿”、“法國刀豆”,奇高的價格令普通老百姓望而卻步。
“但是,菜農選擇種子時,并不看是‘洋種子’還是‘土種子’。”刁陽隆告訴記者,種子是一種生產資料,菜農選種的標準,主要有三個。一是種子種出來之后好賣,符合市場需求;二是種子的品質要好,抗病能力強,“身體”好,受雨水的多少、氣溫的高低的影響小,蔬菜要好吃、好看、耐儲運;三是價格適中,老百姓能買得起這些蔬菜。而企業選擇種子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市場需求。“從實際情況來看,老百姓最喜歡、需求最大的,還是國產的蔬菜。”
菜場上洋種子不超10%
刁陽隆說,從我國實際的蔬菜種植面積來看,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土種子”,只有在特定地區,特殊的栽培方式上,特別的作物種類上,存在洋種子占份額較多的情況,比如在蘇北少數溫室大棚內的彩色辣椒、加工用的西蘭花,耐熱的小青菜、甘藍,但這些洋種子的比例也不超過10%。
“中國可食用的蔬菜種類有170多種,而國外的蔬菜種類少得多。”刁陽隆介紹說,江蘇蔬菜的種植面積有2000多萬畝,老百姓最愛吃的辣椒、番茄、茄子、西瓜、嫩玉米,以及葉菜類和豆類蔬菜,這些蔬菜種子至少90%以上都是國產的。“江蘇興化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脫水蔬菜生產、加工基地,可以這么說,全球80%以上的方便面調味包里的脫水蔬菜,都是在興化生產出來的,而這些種子均為國產。還有農科院培育的‘蘇椒5號’,是江蘇乃至全國薄皮辣椒的主栽種子。”
刁陽隆同時還是江蘇江蔬種苗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告訴記者,他的公司做了30年的種子推廣、銷售,全是省農科院自己選育的種子。昨日,記者還通過省農業委員會了解到,在我省蔬菜種植基地,種子基本上是省內或省外企業培育的,絕大部分種植戶從來沒買過洋種子。
部分“土種子”愛“戴洋帽子”
刁陽隆認為,一些人之所以會產生“洋種子將要統治中國蔬菜市場”這樣的“錯覺”,有兩種原因。“有相當一部分的國產種子喜歡戴‘洋帽子’,‘掛羊頭賣狗肉’。”他說,有的打著“意大利生菜”、“美國辣椒”、“荷蘭番茄”等國外旗號,還有的種子公司甚至能出具種子進出口的批文,但實際上基本是國產的。“就像一只沒有品牌的挎包很不起眼,但上面如果打了‘LV’標志,給人感覺就不同了。”他說,有的老百姓總覺得國外的東西好,這也使得蔬菜一戴上“洋帽子”,“身價”就倍增了。
他告訴記者,在一些農業示范園區,洋種子種得多一些;另外一些大超市也會賣一點從國外進口的蔬菜,這些因素也造成洋種子入侵中國蔬菜市場的“誤解”。“比如,在超市我們經常看到有進口的彩椒,但這在市場上占據的份額很少。菜場賣的和老百姓買的多數是國產的薄皮辣椒。”本報記者 戚慶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