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李振聲院士:“揚麥系”完全有可能成為“超級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4-02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876
 

來源:揚州日報

  學界有一個共識,中國的小麥產量猛增150億斤,多半是因為有了李振聲??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昨天,李振聲院士在揚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昨天,第六屆全國小麥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召開,李振聲院士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揚麥系”的產量遞增速度比想象的要快,估計未來的增產潛力會更大,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的“超級麥”。

  應對旱災,育種人要發揮作用

  5年一屆的小麥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代表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領域的最高水平。李院士昨天演講時來了個現場發揮:“我國西南地區最近大面積干旱,實際上也對我們育種人提出了挑戰,必須盡快培育出耐旱性更強的小麥品種。”

  把小麥育種與當前備受關注的西南大旱聯系起來,大談“外行都能聽得懂的小麥育種新任務、新趨勢”,“岔題”的演講贏得了場下聽眾雷鳴般的掌聲。

  李院士認為,目前地球氣候總體偏暖,連年旱情不斷,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必須加大選育和推廣種植優質旱作小麥、穩定小麥產量工作的力度。

  在談到育種對整個人類的意義時,李振聲動情地說,一粒種子,包含著多少生命的信息和秘密,或長成飽滿的谷穗,或出落成嬌嫩的花草,或成長為參天的大樹,而一粒麥種,日后就是一捧糧食,是生存的希望。

  了解李振聲的人都知道,這位老人對干旱特別敏感。1942年,山東大旱,莊稼顆粒無收,1931年出生在山東淄博的李振聲那年12歲,挨餓的感覺令他至今難忘,“野菜、榆樹葉都是充饑的好東西,尤其是榆樹皮,因為它是黏的,和糠混合起來,能做窩窩頭。”

  小時候挨餓的經歷讓李振聲懂得糧食的珍貴,這也成為他學習農業、從事農業研究的原動力。

  57年前,李振聲就開始了他的育種生涯。為了讓麥子更強壯,打出更多的糧食,他創造性地把牧草和小麥雜交,經過多年試驗獲得了抗病、耐熱、高產的良種。他還曾帶隊去治理中低產田,帶動了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他的執著、智慧和堅韌,幫助億萬農民嘗到了豐收的喜悅。

  “揚麥系”完全有可能成“超級麥”

  中午12點10分,散會的人們急奔餐廳,剛從會場走出來的李院士被本報記者“攔截”,旁邊有人阻攔說:“院士站著講了半天,該去吃午飯了,下午再接受采訪吧。”但聽說是《揚州日報》的記者,這位八十歲的老人風趣地說,“不要緊,我在田埂上餓慣了,就站在這兒聊,等記者同志滿意了咱們一起去吃飯。”一句開場白透出的不是“大腕”的派頭,而是大家的風范。

  “有人稱李院士為‘當代后稷’,您對這個褒獎之詞是怎么看的?”此問一出,李振聲連連擺手:“不敢當,不敢當,‘后稷’是堯和舜時的‘農官’,人家具有‘樹藝五谷,教民稼穡’的韜略之才,我實在難以望其項背啊。”

  李院士的謙虛,讓記者感到問題問岔了,于是轉換話題:“揚州的小麥育種取得不少成果,我也是來學習交流的。”李院士果然興奮起來,“我知道揚麥系列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推廣面積很大,從有關媒體報道中,我看到揚麥系列這些年創造的產值應該超過200億元了,這樣的成就確實了不起。其中印象特別深的是由中國工程院程順和院士牽頭培育的揚麥158,這個品種在產量、抗性、品質等方面成就很大,它的育成,初步解決了小麥育種既大面積豐產又抗赤霉病、白粉病的世界性難題,促成了長江下游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小麥品種第六次大面積更換,可以說是我國南方麥區小麥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

  當記者告訴他,現在揚麥品種系已經發展到揚麥19,2009年揚麥13的單產量超過400公斤時,李院士興奮地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小麥大田產量超千斤。“現在看來,揚麥系的產量遞增速度比想象的要快,估計未來的增產潛力會更大,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超級麥’。”

  李振聲透露,與“超級稻”產量屢創新高一樣,我國小麥增產研究也在穩步推進,中國的“超級麥”已在河南溫縣誕生,畝產超過了700公斤。盡管目前我國小麥大田產量只有300多公斤,但我國小麥增產潛力巨大。

  建議西南旱區,一旦下雨立刻搶種

  話題重新回到干旱與育種的關系上,李院士說,干旱缺水是我國農業的首要問題,人力暫時不能改變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但可通過培育耐受性作物品種來回避天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培育出來的小麥品種在耐旱性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以黃土高原為例,黃土高原降水量為400mm,上世紀五六十年代,1mm的降雨只能產出半斤小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mm的降雨能產出1斤小麥;現在,1mm的降水能產出1.5斤小麥,實驗產量更是高達2斤,這說明我們的小麥品種對水分的利用效率在提高。

  雖然我國在優質小麥廣適性(耐旱、耐鹽、耐晚播)新品選育與研究方面成果不少,而且這方面也是小麥育種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但即使有耐旱小麥品種,在西南大旱時小麥也難以適生。

  從目前來看,西南大旱受影響最大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因為這次大旱不是一般的干旱,而是達到了絕對干旱的程度,地下水位嚴重萎縮,從而使小麥生長受到很大影響。我國耐旱小麥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種子根多,根系發達,利于土壤深層水的利用,水分利用率高。下部葉片較繁茂,提早覆蓋地表,減少蒸發。上部葉片較小,莖稈細實,減少蒸騰。這些因素有利于旱情沒有得到完全緩解時小麥的生長。

  旱情雖然很嚴重,但只要旱情稍微緩解,農民補種及時,能減少干旱帶來的影響。“一下雨,(補種)一天都不能耽誤。”近幾天來,西南一些地方已有降雨,對小麥播種而言,這是一個良機,麥農應該抓住時機播種。

  李振聲提出建議,西南地區播種的多是冬小麥,受大旱影響會減產或絕收,農民要及早準備種子、肥料,只要及時補種,大旱造成的損失可以減小到最低。

  人物簡介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

  李振聲

  李振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山東淄博人。1931年2月生,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農學系。1983-198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與陜西省科學院院長,1987-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遺傳研究所所長,1992-1997年任遺傳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該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聲長期從事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育成小偃麥八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易位系和小偃4、5、6號等系列小麥良種。利用偃麥草藍色胚乳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性狀,首次創制了藍色單體小麥系統、自花結實缺體小麥系統,建立了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育種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

  李振聲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985年)、陳嘉庚農業科技獎(1989年)、何粱何利農業科技獎(1995年)。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