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永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航天育種有潛力
一畝地產辣椒5000公斤,一根豇豆1米長,一個茄子重3斤……甘肅省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包文生如數家珍,這些都是普通種子經過航天搭載,再精心選育出來的航天蔬菜新品種。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與天水市政府合作的航天育種示范基地,該公司已選育出18個航天蔬菜新品種,在25個省區市累計推廣96萬畝。
“航天種子從實驗田逐步向產業化邁進,航天技術正不斷服務現代農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1987年以來,我國共進行了22次航天育種搭載試驗。據不完全統計,現已有30多個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近60多個品系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
航天育種有什么優勢?包文生認為,最大的優勢是縮短了育種時間。傳統育種一般需要6-10年,而航天育種通過太空多種特殊條件的誘變,能縮短至4-5年。另外,航天育種能創造出大批優質種質資源,是緩解我國農作物優質種源貧乏的一個有效途徑。航天種子一般具有性狀穩定、抗逆性強,更高產和更耐鹽等特點。比如“太空五號”小麥口感好,面筋少,產量超過傳統品種10%以上;航椒1號辣椒,維生素C含量提高了183%;太空萬壽菊,花期延長,能達到9個月。
農以種為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有關專家指出,這對航天育種來說是一個機遇。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大力推廣航天種子,對我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發展遇難題
“一個好品種,全國只有幾十萬,從面上看,航天種子推廣面積還不大。”有關人士認為,雖然航天育種有諸多優勢,但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大量的航天農作物還沒能進入尋常百姓家。市場競爭無序、缺少科學引導、產學研體制不暢等因素成為制約航天育種產業發展的“瓶頸”。
“太空南瓜個兒挺大,就是不知道吃著放不放心?”在北京朝陽區甜水園京客隆超市,一位消費者說,不少人對航天瓜菜安全問題擔憂。
“航天種子是一種物理誘變育種,沒有導入外來基因,可以放心食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連勇肯定地說。
航天種子市場“李鬼”不斷,影響了產業健康發展。神舟天辰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輝擔憂地說:“現在許多人炒作航天概念,一些公司賣的‘航天’種子,說是搭載了‘神舟×號’飛船,但我們一查,發現根本沒有他們的搭載記錄。這種現象多了,不僅誤導消費者,也影響正規品牌發展。”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航天育種的搭載、科研、技術推廣等分屬于不同部門,產學研體制不暢,投入不足,難形成合力,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產業規模發展。
航天育種待助力
“航天育種能否真正發展壯大,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產業化。”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航天育種必須把產學研結合起來,科研成果只有實現了產業化,才能產生社會經濟效益。另外,有關部門應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給產業發展營造一個健康發展環境。
專家認為,航天育種是集航天技術、農業技術、生物技術于一體的、跨學科的系統創新工程,國家應加大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一個航天、科技、農業、農技推廣等各領域聯合協作的、高效的體系,進行航天育種理論、技術的研究,培育更多更好的航天品種,也讓更多航天新品種規模化推廣,讓更多農民受益。
日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甘肅天水市政府簽署了促進航天育種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升級為國家級工程中心工作,編制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范區“十二五”發展規劃,加強合作研發,延伸產業鏈,加快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化進程,讓農民享受到航天種子帶來的優質、高產的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