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揪心的種子
拐過一條彎曲的田間小路,遠遠看到張貼著嶄新對聯的農家大門,那里便是四川什邡市師古鎮張老漢的家。一場如酥春雨,讓屋外田埂邊零零落落綻放的油菜花更顯嬌羞。本該3月開花的油菜花春節提前綻放,張老漢也趕在春耕前忙活開來。
“我想早點去市場上看看水稻種子。”說著,張老漢蹬著自行車噌噌去了鎮上。
據了解,1公斤的稻種大概需要40元,四川從2007年開始所有水稻種植戶都將獲得15元/畝的良種補貼資金,這樣農民可以節省將近一半的成本。盡管如此,稻種連年漲價也著實愁壞了張老漢以及像張老漢這樣的普通農民,畢竟,種子是他們一切希望的開始。
不過,他們并不知道,在城市,許多人也同樣在焦慮。
《今天你轉基因了嗎?》、《轉基因大米你敢吃嗎?》……
近段時間,沉寂多時的“轉基因”話題重現江湖,風起云涌。導火索是去年11月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而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主糧可進行轉基因種植的國家。
轉基因育種安全嗎?面對未來可能會擺上餐桌的轉基因食品,各種爭議之聲此起彼伏。
轉基因育種的黃金期到了?
民以食為天,消費者質疑轉基因食品,種子當然脫不了嫌疑。然而,今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清晰地勾勒出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道路,“轉基因新品種”赫然在列。
文件明確指出:國家將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轉基因到底安不安全?面對這個“燙手山芋”,記者詢問了幾位專業人士,大家紛紛表示現在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對人體有沒有害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朱禎卻如此評價:“轉基因不但沒有帶來新的問題,反而克服了種間的生殖隔離,提高了育種效率。”
“事實上,中國現在總體還是常規育種,而美國的現代生物育種發展已經很成熟了。”四川省陽光農業科學推廣所所長吳科學告訴記者。
據悉,2009年,美國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比例為85%,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比例為91%,轉基因棉花為88%。
質疑聲仍舊不斷,但是生物技術即將開創農業革命卻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范云六院士就表示:“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著眼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所做出的戰略決策。啟動實施轉基因重大專項,對于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中國種子PK洋種子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而種子市場價值從2001年2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500億元左右,使我國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
然而,目前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卻是“美”字頭、“法”字頭,而非“中”字頭。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美國孟山都、法國路易達孚……
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產業規模上,2007年世界前10大種子公司營業額為147億美元,約占全球市場的2/3。其中前3名約占全球市場的47%,這3家控制著全世界65%的玉米和50%大豆市場。
在我國,雖然目前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超過8700家,但截至2008年,全國還沒有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種業公司。用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馬淑萍女士的話來說,“我們企業很多,但是不大不強。”
在生物技術方面,世界10大種業巨頭的專利份額可以達到50%~60%,而中國種業除了棉花等少數作物擁有一定核心專利外,其他作物專利數較少。專利的缺失,讓我國種業愈發喪失發言權。
隨著2000年《種子法》的頒布實施,蔬菜、花卉市場的全面開放,蓄勢已久的外資企業迅速進軍中國,并加快擴張步伐,全面“撒網”,東北、西北、西南……經營蔬菜、花卉等農作物成功后,外資又積極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中外差距繼續拉大。
甚至有些業內人士表示,現在一提到美國孟山都就“害怕”。
對于外資企業壟斷國內種子市場的說法,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業發展處寧明宇并不贊同,“很多農作物種子還是中國企業占主導市場的。”
吳科學也表示目前并沒有形成真正壟斷,例如四川,大部分種子還是咱們中國自己的,“不過挑戰的確存在。”
不過,中國種子企業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就是他們育種能力不高,大部分企業甚至沒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和科研人員,他們只是簡單地把種子購進,再賣出去,相當于銷售的“中間商”。
跟科研機構合作成了他們最常采取的方式。“設立科研部門成本太高,投資風險大,大部分企業都不愿自己的投資‘打水漂’。”吳科學告訴記者。
據馬淑萍女士介紹,我們現在生產上應用的品種,88%來源于科研單位而非企業,企業自主創新力量非常薄弱。
然而,科研單位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吳科學說,研發所需的設備動輒上百萬,對于科研機構來說是筆巨款,負擔不起。
據了解,為了彌補研發設備不足,部分科研機構會采取與農業類大學合作的方式來“借用”設備,因為大學里的器材相對齊全。“如果國家補助經費足夠,我們也不需要這么費事了。”吳科學坦言。
中國種業兼并尋出路
遼寧東亞種業董事長張福春曾表示,我國現有的種子企業不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科技創新能力,都尚未具備與國際跨國種業企業競爭的實力和水平。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如今還沒有一家能夠“一統天下”的種業企業。洋種子VS中國種子,就如同大魚斗蝦米,結果不言而喻。
今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推動國內種業加快企業并購和產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抓緊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
中央的信號發出,讓整個種業開始活躍起來。小蝦米們或許真有出頭天。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張利庠教授認為,中國目前并沒有強勢龍頭企業,產業集中度低,所以需要重組形成大型的種業集團與國際巨頭進行對抗。
中國種業營銷策劃專家張亞兵先生曾在接受《南方農業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中國種業市場兼并重組是必然,時間可能需要五年或十年。
據了解,在8700家種子企業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吳科學表示:“中央一號文件將推動企業兼并整合,這將有力抗擊外資,為數眾多的民營企業必將是這場整合風潮中的主力。(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汪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