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5日電題:我國積極推進生物育種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新華社記者 董峻
25日,在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共同舉辦的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發展高層專家座談會上,來自中國農科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以及相關企業界的100多位專家建議,加快轉基因技術研究,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增強我國生物育種國際競爭能力,大力培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轉基因水稻、玉米和普通品種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我國政府除先后批準轉基因棉花、楊樹等植物的生產應用外,2009年又頒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種以及兩個轉抗蟲基因水稻品種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部分社會公眾曾經對此心存疑慮,擔心轉基因糧食存在安全性的問題。
在這次座談會上,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轉基因農作物新品種的關鍵營養成分沒有生物學意義差異,毒性試驗對試驗動物未發現不良影響,與已知過敏原無同源性,與非轉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范云六介紹,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減少飼料中磷酸氫鈣的添加量,降低飼養成本;減少動物糞、尿中植酸磷的排泄,減輕環境污染,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利用農業種植方式生產植酸酶,具有節能、環保、低成本優勢。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啟發則介紹說,轉抗蟲基因水稻不僅能有效控制螟蟲等鱗翅目害蟲危害,保障水稻增產,還能減少80%的化學農藥用量。
研究人員表示,我國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指標參考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制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制定的評價指標比國際標準更加嚴格。已批準的轉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種的安全性評價過程歷經多年,根據法規要求,相關研發單位系統開展了分子特征、遺傳穩定性、環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的試驗,積累了充分的科學數據。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申報資料進行了反復評價和審查,并由農業部委托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對食用安全、環境安全、目標性狀分子特征等重要指標進行了嚴格的檢測驗證,未發現環境安全不良影響。在此基礎上,經農業、科技、環保、衛生等11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成員部門審議,農業部于去年8月批準頒發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面臨新的機遇期
在座談會上,專家們認為,目前轉基因生物育種已成為我國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是我國打破國際公司壟斷,搶占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審定轉基因抗蟲棉品種160個,全國累計推廣種植3.15億畝,農民增收250億元。轉基因抗蟲棉的應用不僅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對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還減少了70%-80%的農藥使用,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
近年來,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究和產業化步伐加快。2008年,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正式啟動;2009年,農作物生物育種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指出,要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日前由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全球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發展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有25個國家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種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繼續快速增長,總面積已達1.34億公頃,較產業化初始的1996年增長近79倍。
專家們表示,轉基因作物育種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生態效益已充分顯現,其推廣應用速度之快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跡。伴隨著生物安全管理的日趨規范和科學實踐的不斷積累,轉基因作物安全性進一步得到保障,公眾的認識也逐步走向科學和理性。
大力營造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專家們普遍認為,我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發和管理體系,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轉基因作物獨立研發、安全評價與安全管理能力的國家之一。
但是,盡管我國在少數作物上具有一定優勢或特色,但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產業化機制尚不健全,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面對近年來全球轉基因作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要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
一些專家還表示,部分公眾對基因、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生物安全等知識缺乏了解,為此建議在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推進過程中,應重視科普宣傳,大力加強科學知識普及,提高公眾的科學認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協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科技專家要結合科研工作,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增進公眾對轉基因知識和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的了解。
同時,專家們還希望媒體發揮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聯系科學與大眾的獨特作用,引導公眾對發展生物技術、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熱情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