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24分報道,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業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陸續進入中國種子市場“跑馬圈地”,搶占市場。“洋種子”全面滲透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苦果”已初步顯現,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提升中國種業的競爭力已成當務之急。
民以食為天,食以種為先。在昨天(8日)農業部召開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試點)工程咨詢研討會上,著名蔬菜育種專家方智遠院士和著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范云六院士的一席話,凸顯了種業科技創新的的重要地位:
方智遠院士:如果想控制某個國家的農業,就控制種子。當然,現在還沒有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但是如果再發展下去,如果種子被國外的跨國公司控制,那是非常危險的,不僅牽涉農業安全,還牽涉國家安全問題。
所有搞育種的都知道,搞育種其實都是在搞資源。
范云六院士:轉基因工程很大程度上是在創造新資源。
在國內市場,“洋種子”的全面滲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鎮,2009年秋收剛結束,農民于海和就和鄉親一起,跟當地的經銷商訂購春耕種子。他們要買的就是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先玉335”玉米種子---已成為中國前三位的玉米品種。農民不僅要提前半年預訂,每袋還得交80元訂金。盡管如此,“先玉335”仍然供不應求,高峰時甚至有上百人排隊購買。
遼寧農科院院長陶承光:中國民族種業到了最關鍵的時候。首先,從品種覆蓋率上看,先鋒系列和孟山都的兩大系列不僅壟斷了生物技術領域,而且在種子市場上已經是“狼來了”。(“洋種子”公司)在東方基地收購時的價格是以公斤為計價單位,卻按粒出售。一袋種子8000粒,一般種一畝(地)多點,一粒種子的價格在1.5分錢至2分錢之間。一畝地農民要付出100-140元錢。
國外大型企業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有著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一整套發展戰略和布局。“洋種子”給農民帶來了好收成的同時,也使他們不得不接受高價格。
遼寧農科院院長陶承光:孟山都捆綁銷售轉基因大豆(種子),農民用該品種(種子)必須同時用其農藥,就像買了電腦就要升級軟件。
未來,有兩個技術會制約我們,一是網絡技術,一是生物技術,絕不是航空母艦(技術)。我覺得中國到了生物技術上馬的最重要時刻。
國(guo)際種(zhong)(zhong)(zhong)業(ye)(ye)巨(ju)頭不僅擁有雄厚的資(zi)金(jin)和先進的管理(li)運作理(li)念(nian),最(zui)重要(yao)的是技術上的強大研(yan)發能力。與(yu)之相對,國(guo)內的種(zhong)(zhong)(zhong)子(zi)企業(ye)(ye)就顯得有些“弱不禁風”,目前(qian)全國(guo)持證(zheng)種(zhong)(zhong)(zhong)子(zi)企業(ye)(ye)多達8700家(jia)左右,注冊資(zi)本在(zai)3000萬元以上的只(zhi)有200余家(jia)。與(yu)種(zhong)(zhong)(zhong)業(ye)(ye)發達國(guo)家(jia)相比,國(guo)內種(zhong)(zhong)(zhong)子(zi)企業(ye)(ye)“多、小、散”,自(zi)身(shen)積(ji)累(lei)少(shao),實力普遍較弱,同(tong)時(shi)對自(zi)有知識產權(quan)保護的意識也遠遠沒有跟上。
遼寧(ning)農科院(yuan)院(yuan)長陶承光:(“洋種子”公司)可(ke)以隨便進入我們所有種子基(ji)地、生(sheng)產(chan)地基(ji),哪(na)兒都(dou)是代理人(ren),合資(zi)公司層(ceng)出(chu)不(bu)(bu)窮。請問哪(na)個中國人(ren)到美國去能夠看到這些場面?去先鋒(公司)參觀,都(dou)不(bu)(bu)讓(rang)下客車;到孟山都(dou)(公司)也(ye)是,三層(ceng)以上都(dou)是轉基(ji)因實驗室(shi),根本不(bu)(bu)讓(rang)進。
中國種子集團公(gong)司(si)總經理張偉:2009年,我們接觸到(dao)(dao)國外比較大的一(yi)家(jia)種業公(gong)司(si)。當時這家(jia)公(gong)司(si)有(you)意出讓,中國一(yi)企業有(you)意收購。但即使百(bai)分之百(bai)把該公(gong)司(si)買下來,還是(shi)不許中國人進入(ru)其實驗室(shi),因為這涉(she)及到(dao)(dao)美國的核心利益(yi)。
現在美國的(de)轉基(ji)因作物攻(gong)城拔寨,占(zhan)領世界(jie)市(shi)場,難道中國人就應(ying)該高價買他(ta)的(de)東西嗎?我覺得在這個問(wen)題上,擁(yong)有13億人的(de)中國解決糧(liang)食自給問(wen)題只能靠自己。
2010年,中央(yang)“一號文(wen)件”中明(ming)確提到要(yao)“抓緊培育有核心競(jing)爭力(li)的(de)大(da)型種子企(qi)業(ye)”,引(yin)起了業(ye)內(nei)的(de)強(qiang)烈關注。怎樣才能提升(sheng)我(wo)國現代種業(ye)的(de)競(jing)爭能力(li)?包括我(wo)國著(zhu)名農業(ye)生物技術專(zhuan)(zhuan)家(jia)范云六院士(shi)、著(zhu)名蔬菜(cai)育種專(zhuan)(zhuan)家(jia)方(fang)智遠院士(shi)、著(zhu)名玉米育種專(zhuan)(zhuan)家(jia)戴(dai)景(jing)瑞(rui)院士(shi)在內(nei)的(de)多位業(ye)內(nei)權威(wei)人士(shi)都不約而同地(di)強(qiang)調,要(yao)大(da)力(li)發展生物技術,增強(qiang)種業(ye)科技創新(xin)能力(li)。
范云六院士(shi):國際(ji)上的(de)(de)(de)(de)大(da)企(qi)業(ye)的(de)(de)(de)(de)戰(zhan)略部署非(fei)常嚴謹,他(ta)們首先把(ba)最好的(de)(de)(de)(de)常規技(ji)(ji)術和先進的(de)(de)(de)(de)生(sheng)物(wu)技(ji)(ji)術相(xiang)結(jie)合(he),所(suo)以大(da)家產生(sheng)共(gong)識(shi):如何做這(zhe)個結(jie)合(he),如何推(tui)進民族生(sheng)物(wu)技(ji)(ji)術產業(ye)。實際(ji)上這(zhe)不以人(ren)的(de)(de)(de)(de)意志為轉移(yi),因(yin)為科學(xue)發(fa)展是(shi)遵照科學(xue)程(cheng)序的(de)(de)(de)(de)。生(sheng)物(wu)技(ji)(ji)術(包括(kuo)轉基(ji)因(yin)技(ji)(ji)術)是(shi)常規技(ji)(ji)術的(de)(de)(de)(de)重要補(bu)充和發(fa)展,是(shi)方向性的(de)(de)(de)(de)東西。
戴景瑞院士:應該把提高育種能力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要改革現有體制機制的弊端,明確產學研分工,加快育種科技創新主體向大型種子企業轉移。企業怎么壯大呢?我個人的意見是應該鼓勵大型企業兼并投資,(企業)做大以后才有可能引進高端人才,才能夠打造新興戰略種子產業。(作者:楊超 來源:中國廣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