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種為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反過來講,一粒種子也可以擊垮一個產業,甚至危及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作物品種的改良提質、更新換代更是如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未來國際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面積的增加,80%依賴于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的60%?80%又來源于良種的科技進步。
作物良種是高度集成而物化的科技成果。改革開放30年來,經過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農業科學技術成為我國與國際水平差距最小的領域,雜交水稻、矮敗小麥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科技的整體實力落后于發達國家,美、日等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積累,種業科技后來居上,在大豆、蔬菜、水果等領域更是遙遙領先;加上我國種業產業化起步晚,市場化改革只有十年時間,一時還無法同實力雄厚、成功實現商業化的跨國大公司抗衡競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就像工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一樣,如果我們的作物品種不能及時推陳出新,如果不能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新品種,就很可能出現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今后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土地的制約將日益突出,我國農業還面臨極端天氣增多、水資源減少等多種客觀因素的挑戰。要想在這樣的情勢下保障糧食持續增產,就必須更加依靠種業科技的有力支撐。因此,打一場種業科技的“翻身仗”,已是迫在眉睫。
打贏這場“翻身仗”,除了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奮勇拼搏,還要打破體制、機制制約,打破部門、行業界限,形成合力、提高效益;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效率。同時,要切實增強知識產權意識,避免陷入國外專利的包圍圈。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曾領先于世界各國。只要我們迎難而上,就一定能打贏種業科技的“翻身仗”,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創農業文明古國的新輝煌。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