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補貼是個大問題,今年的一號文件第二條就是此方面的,叫“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控機制”。2010年還會像去年一樣,在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補貼資金,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其中包括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今年一號文件有關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
1、直補繼續堅持。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
2、六大類補貼,新增不少。2010年良種補貼標準會提高,補貼范圍擴大,馬鈴薯將被列入良種補貼范圍。增加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補貼范圍,啟動青棵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落實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據農業部統計,良種補貼項目自2002年實施以來,補貼作物已由最初的大豆擴展到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等6大農作物,補貼資金由1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21.63億元,補貼面積由1000萬畝擴大到2008年的10.13億畝,補貼區域由東北糧油主產區擴展到全國主要糧棉油產區。
3、一個傾斜: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逐步完善適合牧區、林區、墾區特點的農業補貼政策。
4、一個不準:加強對農業補貼對象、種類、資金結算的監督檢查,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不準將補貼資金用于抵扣農民交費。
5、市場調控機制:
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
擴大銷區糧食儲備規模。
適時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與收儲,健全國家收儲農產品的拍賣機制,
做好棉花、食糖、豬肉調控預案,保持農產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水平。
評論:
過去只有小麥、大米、玉米等少數口糧作物能夠得到補貼,這塊大餐要吃的人太多了,誰都想來分一懷羹。這不,今年還真增加了不少,包括增加花生良種補貼、馬鈴薯補貼、青棵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雖然詬病很大,但今年還是增加了數量,而且還擴大了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也納入補貼范圍。看來縣農機局長們的日子更好過了,農機具生產商的嘴要合不上了。只是農民們,一家一戶買一臺農機具,是不是合算?還真得好好算一筆帳。日本農民的機械化水平很高,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套完整的農機設備,最后的結束只能是“高價農業”。我國的不少農民們也一直處在困惑之中,不買吧,使用別人的農機老是得交費。買吧,一年中除了農忙季節這些設備大部分時間在閑置中。目前農機補貼規定只有買了才能拿到補貼,還有不少人在忽攸,讓那些買到超大型農機具的人也要拿到巨額補貼。果如此,有限的補貼可真是“補富不補窮”了。能夠買得起大型機具的都不應該是窮農民,為什么還補他們呢?究竟是為什么呢?財政的錢,按基本的道理,應該是補窮不補富的。
有關農業補貼的幾個調研結論:
補貼數量與糧食生產數量幾乎沒有關系。目前的補貼基本上是按照耕地面積來補,農民究竟種不種,都可以拿到補貼。
不生產糧食還倒能夠拿到補貼,補貼率先成了普惠制?農村不少空心村,不少農民工在外打工,土地租給別人種,但國家每畝給的補貼照拿。導致實際種地的人拿不到補貼,不種地的人能夠拿到補貼。
補貼成了不少小麥、大豆農們的利潤。在不少地方調研發展,農民種小麥、大豆收入十分有限,如果減去補貼的收入,許多農民幾乎沒有什么收入。所以許多農民講,他們種小麥、大豆的收入基本上就是每畝拿到的80-100多元錢,十分有限。
中國的農業補貼究竟該如何改?以下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目前的補貼花樣是否太多了?
目前的補貼種類真可謂茁壯成長,家電下鄉要補、農機下鄉還要補,汽車、摩托車下鄉都補,現在還有建材下鄉補。但似乎有一個最基本的就是,目前的補貼都沒有按城市的補貼做法:補現金,近選擇權是不是該還給農民?
城市居民補貼,比如副食補貼、降溫費、保暖費,基本上都是補現金。為什么不能讓農民也享受這個待遇?比如家電下鄉,直接給農民補錢或者補現金券,建材補貼,直接給農民發建材券,這樣效果會很好。讓農民來決定買誰家的產品,比招標指定效果好很多。良種補貼搞指定帶來太大問題,應該統統改為現金補貼。目前那么多補涉農不補真農是否該打住了?
農機補貼是到了該取消的時候了?直接發現金或者農機券會更好。
前些年一些部委進行了各種各樣花樣翻新的補貼創新,但實際執行的效果,農民們并不滿意。因為這些惠農資金通過這樣那樣的制度漏洞都流走了,最后到農民手里就少得可憐了。所以目前國家的惠農補貼政策是不是到了該進行反思的時候了?比如我一直不認同農機補貼,本來農民沒有必要非要一家一戶去買一臺農機。但目前規定只有購買了農機才能拿補貼的政策,是變相逼著農民去購買農機,這很不合適。中國的農機聯合作業制度挺好的。目前的這個農機下鄉政策可能會毀了這個制度。我專門寫了一篇相關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良種下鄉也該取消了,改按交糧多少發購種券?或者補現金?買什么品種由農民自己決定會更好。
良種下鄉也應該取消了,如果你真想讓農民用好種子,那就把國家的補貼以購種券的形式獎給那些多交商品糧食的農民吧。多交可以多得到補貼券,不交糧食的不得補貼券,既可以避免按人頭補吃大鍋飯現象,又可以避免讓農民購買指定的高價種子,農民的權益受損。
農業補貼能不增加有效性,直接按照交的商品糧數量來調整?
對農民的直補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由于某些程序設計不當,一些細節處理不好,就會生出無數的問題來。比如對農民的直補政策,不少地方是按耕地的數量多少來進行補貼的。這個政策操作倒是好操作了,但卻引來無數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目前的糧食安全新剪刀差不但得不到緩解,反倒會使問題愈演愈嚴重,所以我認為未來的農業補貼應該改變目前的以耕地面積來補貼的做法,改為農民上交的商品糧多少為補貼對象。讓那些種糧的農民結結實實地能夠得到收益。雖然目前由于中介參與收購糧食,執行起來比較難。但的確異常重要。一號文件反復講以后補貼要向種糧大戶傾斜,究竟如何落實?如果國家規定以后新增的補貼可以按所交糧食數量來補貼,自然有許多農民愿意把糧食親自送交國家糧庫拿補貼了。這樣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勵農民多種糧,滿足我國的糧食安全需要。現在不少不種糧農民也能夠拿到補貼,吃大鍋飯成份嚴重。以后新增的農民補貼應該更有針對性,效果會更好些。
目前的按地補貼,國家糧食安全政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中央政府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所以就有十八億畝紅線,有了要嚴格保護農民農用耕地的各種規定。但近年來的種糧新剪刀差現象使未來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面臨很大的不穩定性。這些新剪刀差現象就是,農民打工的收入與種糧的收入愈拉越大;種植糧食作物的收入與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也愈拉愈大;糧食漲價的速度一直趕不上農資漲價的速度。
目前的按耕地面積補貼,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新剪刀差現象。按耕地面積補貼,使打工收入與種糧收入愈拉愈大,不利糧食安全戰略。農村已有1億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其中不少農民工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糧食一般都委托給別人耕種或者拋荒了。目前按耕地面積補貼的做法,使那些不進行種地的農民也同樣可以照拿國家補貼。按耕地面積補貼,許多產量很低或者不種糧食的耕地也照拿補貼,這是不公平。另外打工者收入本來就比在家種地的老百姓高出許多。由于我國過去的分地政策都是按人均分的,所以一般一個村莊的農民人均耕地都是相同的,所得到的補貼也都一個樣。但這個政策的最大漏洞就在于沒有考慮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種做法使打工的收入與種糧食的農民收入差距拉得更大,所以會激勵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不愿意把精力用在種好糧食上,對國家的糧食安全不利。
按耕地面積補貼對糧食種植與經濟作物愈拉愈大現象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利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本來種植經濟作物,比如蔬菜、水果的收入要比種植糧食的收入要高出不少,目前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開始把種糧的耕地轉變為種植經濟作物。最厲害的省當屬山東省了,如果冬天你從山東路過,到處可以看到白花花的,那都是塑料大棚,種菜的。如果全國的農民都改種蔬菜或者水果了,那麻煩可就大多了。而目前按面積進行的補貼,將會激勵更多的農民去種植經濟作物,這會使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這同樣是一個逆激勵現象。本來種植糧食作物的收入就低,現在得到的補貼按面積來是一樣的,農民們自然選擇去種植經濟作物。結果呢?糧食種植面積也會愈來愈低,使國家的糧食安全產生問題。
按農民所交商品糧食來補貼,既能激勵農民多種糧,解決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也可以部分減弱新剪刀差現象。讓那些多種地多交商品糧食的農民切切實實地得到補貼吧,一方面也可以有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國家需要糧食安全,需要農民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另外一個就是讓那些低效率種植或者拋荒的耕地也能夠多種些糧食多拿補貼。
以后應該按照農民交納商品糧食的多少來進行補貼,讓那些多交糧食的農民得到多的補貼,少交或者不補交,但可以按收入,對收入低于一定數量的給低保。這樣補貼才能有針對性。(評論者鄭風田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