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關鍵字:轉基因水稻,抗蟲,安全證書楊曉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消費者可放心食用。彭于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試驗分析表明,轉基因水稻在國內生產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

宋 嵩制圖
核心提示
我國最近為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發放了安全證書。它們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
轉基因水稻對消費者、生態環境是否安全?安全證書發放要經過哪些環節?本報記者走訪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部分委員、專家和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Bt蛋白只殺害蟲不傷人
記者:首先問一個跟普通消費者關系最密切的問題,轉基因水稻能放心吃嗎?
楊曉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在營養學評價方面,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在主要成分、微量營養成分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方面,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在毒理學評價方面,轉基因水稻的大鼠90天喂養試驗、短期喂養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等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試驗動物未見不良影響。
在致敏性評價方面,Bt制劑作為生物殺蟲劑的安全使用記錄已有70多年,大規模種植和應用Bt玉米、棉花等轉基因作物已超過10年,其間沒有Bt蛋白的來源生物蘇云金芽孢桿菌及其蛋白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告。
記者:轉基因水稻之所以抗蟲,是因為其中的Bt蛋白可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麻痹,造成害蟲死亡。請問,這種蛋白是否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楊曉光:鱗翅目害蟲的腸道上含有Bt蛋白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轉基因水稻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
記者: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對環境安全嗎?
彭于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試驗分析表明,轉基因水稻在國內生產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
室內外多點、多代遺傳分析結果顯示,轉基因水稻植株中的殺蟲蛋白基因可以穩定遺傳和表達,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鱗翅目主要害蟲的抗蟲效果穩定在80%以上,對稻苞蟲等鱗翅目次要害蟲也有明顯的抗蟲效果。
生存競爭能力方面,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傳播方式和傳播能力等性狀和評價指標上,均未發現明顯差異,在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面也未發現變化。
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面,根據國內外文獻和對轉基因水稻的試驗觀察,轉基因水稻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及其基本規律與非轉基因水稻常規品種是一致的,沒有發現Bt蛋白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安全有不良影響。
根據室內和田間試驗分析結果,沒有發現轉基因水稻對非靶標害蟲、稻田天敵、益蟲、經濟昆蟲有影響,也沒有發現對主要昆蟲種群結構和功能以及節肢動物的多樣性產生不良影響。
中國是水稻起源中心和基因多樣性中心之一,屬內種間以及種內亞種和品種間的基因漂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轉基因品種和非轉基因品種的基因漂移對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影響是一樣的。二者的環境安全性也是一樣的。
記者:轉基因抗蟲水稻一旦種植,如何保障生態環境長期安全?
吳孔明(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所長):為保證轉基因水稻的長期安全應用,農業部要求,一旦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申請單位應當進行生態環境長期監測。同時,國家有關科研計劃也將安排項目,對轉基因水稻生態環境變化情況進行長期監測。
進入商業化生產,還需通過品種審定
記者: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評價是如何進行的?
吳孔明: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規定,國家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制度,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和管理。
國家設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按照《條例》、配套規章、評價指南的要求,遵循科學、個案、熟悉、逐步的原則,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等制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開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工作。
經安委會安全評價和農業部批準,申請單位就轉基因水稻分別于1999―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3―2004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2004年申請轉基因水稻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除申請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外,根據安委會的評價意見,2004―2008年,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復核檢測。經安委會綜合評價,2009年農業部批準了“華恢1號”和“Bt汕優63”在湖北省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記者: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生產應用前景如何?
吳孔明: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是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是目前導致水稻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學殺蟲劑,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加大人體中毒幾率。
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種植這種轉基因抗蟲水稻,可以基本解決鱗翅目害蟲問題,使水稻農藥使用量減少30%―50%,產生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記者: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獲得安全證書后就可商業化種植嗎?
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獲得安全證書后,還要通過品種審定,獲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后,方可進入商業化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