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江新聞網
拒絕20萬元年薪工作 扎根農村默默種棉37年
新思路造就新紀錄
編者按:2009年10月1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專家通過實地測算,確認湖口縣武山鎮百畝連片籽棉畝產超千斤,達到507.06公斤,創下長江、黃河流域籽棉畝產超千斤的歷史新紀錄。而創造這一紀錄的就是我市一名普通的農技人員---湖口縣武山鎮農技站站長陳淼洋。喜訊傳出,全市上下為之振奮。市委書記鐘利貴專門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陳淼洋為農業科技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并號召全市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以他為榜樣,默默無聞扎根農村,深入基層,依靠科技引導和幫扶農民致富。

陳淼洋在試驗田里指導棉農采摘尾棉。
畝產超千斤 他想沖刺下一個目標
12月9日,當55歲的陳淼洋看到久霾的天空終于露出了點點陽光,緊繃的臉上露出了笑意。他匆忙放下手中的飯碗,跨上摩托車急忙趕往兩公里外的棉田。
“我家老陳呀,這幾天總在埋怨老天還不開晴,天氣預報每天從江西臺看到中央臺,再到九江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還是看天氣,瞧看他眼睛都變紅了。”看著遠出的身影,陳淼洋的妻子陳新娥有點“埋怨”老伴只顧棉田不顧家。
當陳淼洋趕到田頭時,村民曹春根剛好來到田邊。“陳站長,你說這棉花還有得揀?”“有有有!只要還出一星期的太陽,一畝地就還能揀到100多斤呢!你看這尾桃還有許多沒開花。”陳淼洋說這話是有信心的。在他試驗田周圍,不少棉花都摘完了,有的棉桿已拔,而在他的試驗田內,枝上的棉桃還有許多未開。
“你都畝產超千斤了,你還想啥呢?”和許多村民一樣,曹春根想不明白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10月17日,這是一個震驚全國的日子。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來到陳淼洋所在的連片百畝棉花試驗田,現場測產驗收,測得每畝平均密度1414株,單株成鈴65.2個,畝成鈴92193個,單鈴重5.5克,平均畝產籽棉507.06公斤。國家棉花首席專家、中國棉花研究所所長喻樹迅宣布:“這是我國除新疆以外地區集中連片單產首次越過千斤的棉區,創造了我國內陸地區棉花高產新紀錄!”
此后,陳淼洋依然在默默無聞地忙碌著,而棉農僅此一項年收入就增加了40%以上。“如果后期的天氣繼續晴好,畝產超550公斤應該不是難題,下一步,我們將朝這個目標奮斗!”說完這話,陳淼洋的臉上洋溢著自信。
領受“軍令狀” 他滿懷壯志豪情
近年來,國家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提高棉花質量,準備在一些棉花主產區推廣試驗新的棉種和科學種植技術。“千斤籽棉”高產創建示范點項目的確定是在年初。當時確定的目標是:新疆畝產超1000公斤,長江、黃河流域畝產超500公斤。這是一個破紀錄的數字,誰的心里也沒有把握。全國只有江西和新疆兩省接下了“軍令狀”。
3月6日,我省挑選了彭澤、都昌、湖口、九江縣、永修五縣做為試驗基地。動員大會上,參會的各地農技人員信心十足,個個都摩拳擦掌,準備一試。從事農技工作30多年的陳淼洋被現場氣氛感染,在會上說下豪言壯語,要在五縣中“爭一保二不要三”。
領受任務后,陳淼洋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第一個問題是示范點的選址。經過一番考察,陳淼洋最后選取了他經常包村駐點的武山鎮五里村。這個村子有一塊地,水源好,風向好,日照充足,而且土地平坦,連片百畝,又有種植棉花的基礎。地塊選定后,最緊要的是土地流轉的問題。那時,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棉花生產效益降低,嚴重挫傷了棉農的生產積極性,動員工作受到了阻力。與農民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陳淼洋知道棉農們在想什么,經過再三思考,他向村民作出了一個大膽承諾:試驗區內的棉田,保證每畝300公斤籽棉,不夠的部分他賠。保證每畝棉田純利600元。肥料、農藥可以先賒著。一席話終于打消了農民的顧慮,也感動了大家。于是,他開始登記土地,最后歸總,整個地塊是111.9畝,符合示范點標準。
田間地頭傳技 他是農民的知心朋友
接下來,陳淼洋帶領棉農造墑整地。陳淼洋的家離試驗田有兩公里的路程,此后每天,他都是忙于奔波在試驗田和自己家兩點一線之間,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呆在試驗田。
4月8日播種、5月2日開始移栽、5月15日育苗……整個過程中,陳淼洋都細心地指導農民操作。什么時間灌水、施肥、打藥治蟲、抗旱、剪枝,他都在筆記本上詳細記載,并根據棉花長勢統一時間,規范操作,防止單干出現的混亂和無序。
7月23日和29日,由于連續兩次遭遇大風暴雨襲擊,90%以上的棉花倒伏在地,嚴重抑制了正常生長。農民們見狀個個垂頭喪氣,認為減產已成定局,不愿意再投本錢施肥。
7月30日,陳淼洋在棉花地里轉了一圈又一圈,整整一個上午,他都在思考。突然,眼前一亮,他發現棉桿枝椏間長出了兩三片嫩芽,認定這就是棉花將繼續生長的重要跡象。陳淼洋決定再賭一把,他告訴村民:“每畝20公斤尿素,你們只管施下去,沒有效果,肥料錢算我的!”事后證明,正是陳淼洋的這個決定,為棉花后期生長確保了營養。一星期后,棉苗迅速返青,主枝再度生長……漸漸地,周圍的農民和陳淼洋成了好朋友。以后,只要是陳淼洋的安排,大家都會準時完成,實驗田內的棉花長勢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默默奉獻37年 他無怨無悔
“吹虧的事,他常做!他在農村默默無聞工作了37年,卻沒有一點怨言!”說到陳淼洋,湖口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有說不完的夸獎話。1972年,18歲的陳淼洋中學畢業后成了武山農技站一名種子員,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農技推廣事業。37年來,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技術,成功創建了早雜旱育拋秧技術,創辦了全縣第一個藥材種植基地,健全了一整套棉花、油菜種植管理技術,他先后榮獲“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工作者”、“中華農業科技基金會農技推廣先進工作者”、“全省植保先進工作者”、“全省農技推廣先進個人”等20多項殊榮。
有人說,憑著陳淼洋這身過硬的農業技術,現在他的身價至少在千萬元以上。不少老板慕名前來邀請陳淼洋去當技術顧問,并且保證年薪不少于20萬元,但都被他婉言謝絕。而他卻千方百計幫助困難群眾發家致富。
五里村10組殘疾人劉愛欽家境貧困,2001年陳淼洋拿錢幫他家搭建蔬菜大棚,并無償提供蔬菜種子,經過耐心指導,當年大棚種菜收入就達到2000元。西橋村特困戶沈樂響,春耕無錢買農資,他把需要的種子、農膜、化肥送上門,并定期做好技術指導。每到春耕時節解農民之所難,他賒借給農民的農資款額有數萬元。而他的家,只是一間30多平方米的小房,除了一臺電視,一張床,剩下的就是他們結婚時的幾個老木柜子。
“我現在一個月有2100元工資,孩子也長大了,我不在乎錢多少,我愛的是這片土地,30多年的心血都灑在這里,我離不開這里。”采訪離開時,陳淼洋說只要自己的辛苦有了豐收,鄉親們的收入有了增加,他就心滿意足了。(記者 包四華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