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前夜醞釀著萬道光芒。2009年的中國玉米種業正處于前夜的狀態,雖然種子仍是供過于求,但庫存繼續減少,已接近合理的庫存水平即3億千克左右;同時用種結構進一步優化,高品質玉米種子比例大幅提高。
這一切似乎都在顯示,明年中國玉米種子市場將從低端過剩轉向高端猛增的態勢。這從國內兩家經營高品質玉米種子的敦煌種業和登海種業的資本市場表現就可以看出。“敦煌種業半年內股價將再漲30%至24元,PE為40倍”---這是11月初中信證券對這只農業股票的評介。
中信證券的根據是敦煌種業在中國玉米種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和未來良好的成長性,以及國內糧價穩中趨漲的格局。其中尤以美國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和敦煌種業合資的敦煌先鋒公司先玉335為最大亮點。過去兩年,先玉335為敦煌種業貢獻了接近20%左右的營業收入和70%的毛利率,成為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未來幾年,先玉335仍將是公司的主要利潤增長點,預計2009年、2010年該品種銷量將分別達到1.6萬噸、2.4萬噸左右,銷售均價也分別上漲20%和8%左右。同時中信證券預計敦煌先鋒公司今明兩年凈利潤將分別達到1.8億元和3.5億元。美國先鋒良種合資的另一家公司登海先鋒,今明兩年的凈利潤也能達到1.6億元和2.1億元左右。
這些數據的背后,不僅代表著美國先鋒公司今明兩年將分別獲得1.7億和2.8億元左右的凈利潤,其兩家合資公司的種植面積明年將增加60%-70%,至3200萬-3500萬畝。
根據中國農科院政策研究中心預測,即使不計算玉米乙醇的新能源需求,到2020年,國內對玉米年需求量將比現在翻一番,達到2.04億噸,年生產能力1.84億噸,單產約6750千克/公頃,每年還需要進口2100萬噸才能滿足畜牧業增長的需求。因此,今后10年中國要實現玉米的基本自給,單產應在目前的5250千克/公頃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50千克/公頃。要達到這一目標,玉米生產必須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優質玉米種子的生產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經驗,通過使用優良品種、組裝配套集成農藝和農機技術,玉米每畝可提高產量50-75千克。”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劉石對《商務周刊》說,“當然隨著先鋒良種產品的進一步推廣,不僅提高了畝產量和農民收入,而且還給整個行業變革帶來了很大價值。”
目前,先鋒公司玉米種子在國內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900萬畝,按每畝平均增產85千克計(華北夏玉米區域每畝75千克,東北春玉米區域每畝100千克),實際帶來增產16.15億千克;這些玉米如果按市場平均售價1.24元/千克計算,因種植先鋒玉米給農民帶來的增收額達12億元。
同時,先鋒大力推廣的單粒播種技術對于中國種植業也產生了積極影響。一方面,單粒播種節約制種用耕地,目前,國家每年用于玉米制種的土地面積約為350萬-400萬畝,如果國內全面實現單粒播種后,制種面積可至少縮減200萬畝;另一方面,也可節約制種成本,現在每畝土地制種成本約為1500元,實現單粒播種后可為國家減少制種成本30億元;單粒播種還節省了人工成本,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約3.7億畝,保守估計間苗用人工為10元/畝,則可至少節約35億元以上。
“算這一筆細賬的原因在于,影響糧食產量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只有農民主動性強了,他才能想更多辦法來增產。”劉石說,“農民積極性主要又來自增收實現的可能性,增收又與優良品種和技術有關。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政府和企業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可以并存”
---專訪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劉石
《商務周刊》:規劃(2009-2020年)中提到,未來12年,中國需要再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能。三大品種中的玉米被寄以厚望,請您結合先鋒的產品談一下增產的可能性和實際作法。
劉石:增產應對糧食安全是中國長期面臨的問題,由于耕地有限,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發展,糧食的需求會更呈現硬性特征。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是國家從宏觀層面上做的規劃,企業要做的就是落實到微觀層次。先鋒能做的是推出增產產品和技術,向客戶即農民提供一個解決方案,為他們帶來增產增收。如果大多數中國農民能夠實現這一點,也就從整體上促進了國家糧食產量的提高。
目前,在華北區域,與其他主要品種比,先鋒公司的良種產量有5%的優勢,在東北甚至可以達到15%的優勢。這是當下通過先鋒公司的品種和配套技術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今后,隨著科研上的進一步投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的增產幅度會更上一個臺階。
從全國玉米種植結構來看,今后優化品種結構、擴大良種面積產生的增產潛力仍很大。今年先鋒產品的種植面積為1900萬畝,明年將擴大到3200萬畝。除了品種和技術外,影響糧食產量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只有農民主動性強了,他才能想更多辦法來增產。而農民積極性主要又來自增收實現的可能性,增收又與優良品種和技術有關。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商務周刊》:中國的糧食生產有進一步向北部主產區集中的趨勢,先鋒在市場推廣方面是否也有這一趨勢,在黑龍江農墾系統的市場是否有突破?
劉石:糧食生產北移與全球氣候變暖相關。以前,中國北方的氣候對于通常的玉米品種來說,生育期短,積溫不夠,現在氣候條件比原先適宜了。另一方面,國內外育種機構都開發出了許多中短生育期的品種并大幅種植,同時出現了一些配套技術,如地膜覆蓋就可以使東北玉米早種10天左右。
這種生產集中與北方的農業地塊較集中也有關。黑龍江墾區是按照美國農場模式發展起來的種植模式,在國內機械化、集約化程度最好,但由于它大部分處于三、四積溫帶,所以主要作物是春小麥和大豆,他們的大型機械也大多是與這兩個品種配套的,玉米機械設備的機型和馬力還有待提高。當然,我個人認為,隨著國家增產500億千克規劃的出臺,一些地區應該適當減少大豆的種植,擴大玉米種植。因為三大品種中玉米的增產潛力最大。另外,從可替代性來說,玉米的可代替較差,而大豆等油料作物可代替性強,國際市場也能穩定滿足國內需求;從國際貿易上來講,進口大豆比進口玉米效益比更大,因為通常1畝地的玉米產量是大豆的2.5倍。
《商務周刊》:中國農業與國外農業相比最薄弱之處在哪兒?
劉石:目前最大的差距和最薄弱之處在農業技術服務。過去50年中,中國農村原本有一套政府辦的初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但它的運轉效率較低,改革開放后,國家投入的資金又有限,這個體系在過去10年中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大部分甚至退出市場了。政府辦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只能推廣農業基礎知識,做一些科普工作,針對性差。而國外的大農場客戶服務是很成熟的,甚至能做到一對一服務。一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是否有效,就看三個方面:當農戶需要技術和服務時能否找到相關信息,能否找到相關部門,能否找到相關廠商。這三個問題不能解決,就談不上農業技術服務。
由于農業經濟的組織模式不同,國外的各種措施搬到中國來肯定行不通的。在這種情況下,先鋒公司也是嘗試著作一些創新,盡量把我們公司的長遠發展與客戶的利益最大程度的關聯。目前,國家也正在重建基層農技服務體系,這很好。今后中國農村會并存著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兩種服務體系,一個可以解決基礎性技術服務,一個解決應用性技術服務。
《商務周刊》:真正為農民服務的企業層面的農業技術服務有哪幾個特點呢?
劉石(shi):首先,要看(kan)這(zhe)家企(qi)業進入(ru)服(fu)(fu)務(wu)(wu)(wu)的(de)(de)(de)農(nong)業環節有(you)(you)多(duo)深,如果(guo)知識(shi)很(hen)泛(fan)很(hen)淺,那就不是企(qi)業層面做(zuo)的(de)(de)(de)了,成效(xiao)也(ye)不會大;二是企(qi)業在作物(wu)4個(ge)(ge)月的(de)(de)(de)生長期期間(jian)能夠(gou)為農(nong)民(min)提供服(fu)(fu)務(wu)(wu)(wu)的(de)(de)(de)次數,先鋒的(de)(de)(de)標準是4個(ge)(ge)月內,每個(ge)(ge)客(ke)戶(hu)(hu)應該得(de)到三次服(fu)(fu)務(wu)(wu)(wu);三,要看(kan)企(qi)業有(you)(you)效(xiao)服(fu)(fu)務(wu)(wu)(wu)的(de)(de)(de)范(fan)圍(wei)有(you)(you)多(duo)廣,這(zhe)個(ge)(ge)有(you)(you)效(xiao)是指你所(suo)服(fu)(fu)務(wu)(wu)(wu)過的(de)(de)(de)農(nong)戶(hu)(hu)必須主(zhu)動回(hui)饋的(de)(de)(de)行為,如果(guo)客(ke)戶(hu)(hu)回(hui)饋率(lv)高,你的(de)(de)(de)服(fu)(fu)務(wu)(wu)(wu)就越(yue)有(you)(you)效(xiao)。先鋒的(de)(de)(de)目標是3年有(you)(you)效(xiao)客(ke)戶(hu)(hu)700萬。
來源:《商務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