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英國人做出了第一個轉基因食品成果---番茄。可是這項研究并未在英國人自己的領土上生根發芽,卻最先出現在美國,這讓美國人占得先機并一發不可收拾。保守的英國人為此后悔不迭。
現今,轉基因技術已在眾多贊嘆與批判聲中過了20多個年頭。自1996年開始產業化以來,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連續12年穩定增長,13年間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增長了74倍。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主席Clive James指出,截至2008年,全球已累計種植轉基因作物8億公頃,目前已有25種國家在種植轉基因作物。目前轉基因作物主要為抗除草劑和抗蟲害兩種類型,不過復合(多)性狀品種的種植面積增加顯著。
美國是轉基因食品最多的國家。據統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確定的轉基因品種已有43種,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麥是轉基因的。
當轉基因技術還在“高科技福音”與“健康與環境隱患”的激辯中徘徊時,轉基因食品卻已走出實驗室,走向了市場。
兩大洲的對立
雖然轉基因食品與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沒有多大差別,但轉基因的作物有明顯的優勢:優質高產、抗蟲、抗病毒、抗除草劑、改良品質、抗逆境生存等。但面對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人們的認識并非一致。
以美國為首的支持派和以歐洲為首的反對派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兩大陣營。不久前的調查表明,美國、加拿大兩國的消費者多數已接受了轉基因食品,僅有27%的消費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而在歐洲,大多數人是反對轉基因食品的,英國尤為明顯。1998年英國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轉基因的土豆后,會使內臟和免疫系統受損,這是對轉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質疑,并在英國及全世界引發了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討論。
雖然英國皇家學會于1999年5月發表聲明:此項研究“充滿漏洞”,得出轉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結論完全不足為憑,但是,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已引起了消費者的懷疑。79%的英國人反對試種基因改良作物,抵制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
由于轉基因食品興起的時間還不長,對待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這一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上也沒有數量和數據上的定論,這兩大陣營在分析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觀念和方法上有很大差異。美國采取著重管理產品本身是否對環境及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的可靠科學原則,而歐盟管制的重點是用于生產制造食品的轉基因技術,采取預防原則。
然而,歐盟的死防開始有所松動。歐盟部長最近呼吁要加快轉基因生物審批過程??如果歐盟不改變現有的強硬轉基因進口政策,尤其是絲毫不能接受轉基因物質的態度,歐洲的禽畜養殖業將面臨一場飼料危機。
兩大陣營對抗的天平似乎開始向支持一派傾斜。
而據尼爾森調查公司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并不擔憂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在那次調查中,中國消費者中72%的被調查者對利用生物技術生產食品持贊成或中立的看法,而94%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生物技術能帶來可持續性的益處,那么他們就支持利用植物生物技術而進行的食物生產。
反對,以“綠色和平”為由
相對歐盟的搖擺,綠色和平組織和致力于“公平發展”的“第三世界網絡”(TWN)一直是轉基因技術發展的極大反對者。
2005年4月,綠色和平組織在湖北省發現非法種植和買賣轉基因水稻,估計最少有950~1200噸轉基因大米流入市場。而此前農業部尚未頒發一例水稻轉基因安全證書,也未進入商業化生產。但是,在湖北從事轉基因水稻研究的華中農業大學的科學家否認他們出賣試驗用轉基因水稻稻種。
支持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學者開始反擊,由張啟發院士聯合15位院士及其他專家起草的《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策略的建議》轉交到國務院領導手中。報告認為,轉基因水稻已經完成商業化生產所需要的各種安全評價程序和試驗環節,未發現存在安全性風險,具備了區域性商品化生產條件,應迅速批準商品化生產。
但綠色和平組織隨即在當年12月1日公布的一份《中國轉基因水稻對健康和環境的風險》調查報告指出,關于轉基因會不會給人體帶來損害等問題還沒有明確結論。
即使投入200多億元的轉基因專項研究自2008年7月9日啟動之后,反對的聲音依然強烈。
2008年9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三次會議上,綠色和平組織從商業化、經濟的層面提出反對轉基因水稻意見,向大會發布了《國內消費者與海外市場轉基因水稻面臨雙重壓力》的報告,稱中國米制品在海外遭遇轉基因壁壘,轉基因水稻所受到的阻力已是現實,而不再只是理論。
反對的聲音還認為,基因工程所用的基因來源于任何生物,生物種類之間的界限完全被打亂,對出現的新組合和性狀在不同遺傳背景下的表達,及其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還缺乏認識,有些甚至一無所知。
為了讓公眾遠離轉基因食品,綠色和平組織煞費苦心。從2004年開始,綠色和平組織每年向國內各大食品廠商查詢其在使用轉基因原料方面的政策,根據他們的轉基因政策,將各品牌分類,制成《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供消費者參考。并明確指出:為了你及家人的健康,為了地球的生態環境,請對轉基因食品說“不”。
專利的困擾
除了外界主觀人為影響之外,轉基因產品與生俱來的專利也是一大難題。對于即將上市的植酸酶玉米來講,“這是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陳茹梅說。
然而,對于中國現階段所研制的轉Bt基因水稻,大多數涉及國外機構所持有的專利。
在“863”計劃和“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基金”的資助下,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周宜君對中國轉基因水稻研究中所涉及的專利問題進行了調查。他說,一旦轉基因水稻商業化,專利持有人就可以要求正當利益或直接提起訴訟。而對于沒有在中國申請專利的,在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雖不會引起法律糾紛,但是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會遇到障礙,可能是經濟利益,也可能是法律糾紛。
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給出了《國外專利陷阱中的“中國”轉基因水稻》報告,調查涉及15項國外專利,而這些專利又主要集中在孟山都、杜邦、拜耳等外國公司。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中國申請商業化種植及在研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沒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許多核心內容被國外公司和機構通過專利控制。如果商業化種植,將對中國糧食安全和主權等問題產生嚴重的影響。”
但是黃大?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專利問題要具體而論,因為國外公司有些專利沒有在中國申請,有一些專利則過時了。而且,對基因的轉化方法中國科學家和國外可能不一樣,種子的品種也不一樣。
商業化生產仍存疑問
除了專利困擾以外,反對轉基因的陣營還聲稱,到目前為止,與轉基因生物使用和釋放相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考慮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
來自反轉基因陣營的第三世界網絡的高級研究員Li Ching Lim說,我們要從社會責任、代際責任、社會接受度以及降低長期消耗等方面對轉基因生物進行評價,任何社會引入轉基因生物之前,都必須要嚴肅考慮社會經濟因素。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種植轉基因作物,受益最大的不是農民,而是科學家和生物公司。以全球轉基因農業的巨頭美國孟山都公司為例,在200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總種植面積有90%以上為孟山都的產品。市場上所有的轉基因作物都是受到專利保護的,這意味著農民要對種子付出專利費用,而且不能自留種子,需要每年向種子公司購買種子。
但是,黃季?的研究則表明,盡管轉基因種子比常規種子貴得多,至少在中國,受益最多的仍然是農民,因為他們大幅度減少了殺蟲劑和用工成本,以大田試驗的水稻為例,“在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地塊上,有62%沒有施用農藥,而且將近90%的轉基因水稻田沒有施用治螟蟲的農藥。”
農民們在減少了農活之后,也就可以到城里打工,這大大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消費者也能從更加便宜的農產品中獲得一定利益。
棉農的例子似乎印證了黃季?的研究。一斤轉基因棉種比常規棉種高出10倍甚至數十倍,但是畢竟種子成本比起花在購買殺蟲劑和人工噴灑上的錢要少得多。這也就難怪棉農們都在選擇轉基因棉花了。2007年,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約350萬公頃,占據了全部棉花種植面積的70%。
山東菏澤的農民李占雙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末種植轉基因棉花以來,也對這一技術全心擁戴。“那些外國公司的種子確實貴,但是效果好,貴點也值得買,”李占雙用濃重的山東話說,“再說,現在哪有啥人自己留種的。”(來源:科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