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夏伏旱,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中東部地區作為我國最大的玉米產區,玉米產量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40%左右。此次干旱發生在玉米作物的灌漿期,干旱導致了玉米灌漿期縮短,籽粒不飽滿,進而直接影響玉米的質量和產量,此次旱情對東北地區玉米生產影響較大。記者不久前到遼寧和吉林兩省的一些縣市采訪了農業主管部門、種子經銷商、農戶,從了解的信息看,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是國內玉米育種科研方向面臨的主要難題,確實也影響到農民的實際收益。
高產正面臨著極端氣候的威脅
一個玉米品種如果只是在順風順水的好年景下獲得高產,并不能證明它就是優良的品種,只有經受了極端氣候環境的考驗,產量和別的品種相比波動不大,才能證明這是個好品種。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趨勢下,旱災已經成為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威脅,而玉米品種在旱情中表現如何,也成為各個玉米品種一分高下的重要指標。
在遼寧省黑山縣記者采訪了當地種子經銷商高鳳忠,他經銷的玉米種子品種很多,對很多玉米品種的旱情表現了如指掌,他說:“當地玉米品種有數百個,總體而言,國內玉米品種的抗旱性能不盡如人意。”黑山縣種子管理站高鳳民局長說:“玉米生產講究的是優質、高產、高效益,目前國內育種還只是注重了高產,而且高產正在越來越頻繁受到旱情的威脅,有了高產如果不能解決優質問題,農民還是得不到實惠。”
由于增加了玉米播種面積,所以吉林省扶余縣今年玉米總產量受旱情的影響并不大,但是旱情仍然是當地玉米生產的主要威脅。扶余縣農業局局長胡振林說:“從當地氣候環境來看,十年九旱已經是一個趨勢了,玉米生產要想獲得高產,在今后將不得不面對旱情的威脅,這對玉米品種的抗旱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內品種和國外品種在正常年份時,產量差距可能不太大。但是遇到極端氣候環境時,產量的差別就非常明顯了,這自然影響到農民對品種的選擇。”
從今年的旱情對東北玉米生產的影響來看,國內玉米品種在生產中如何做到全天候獲得好收成,就需要育種科研人員結合生產的實際情況,來重新詮釋“高產、穩產”的定義。
優質關乎農民的實際收益
什么是優質?用農民朋友素樸的語言來說,就是玉米收獲后能不能賣個好價錢。要想賣個好價錢,在玉米產量相同的前提下,收獲的玉米還要具備兩個重要因素:子粒角質含量高、中后期脫水快。
在當地采訪時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名詞“水玉米”,意思就是在玉米收獲期玉米籽粒含水量在35%以上甚至更高,在黑山縣和扶余縣不管是是采訪政府部門還是農戶,他們都反映國內玉米品種生長后期脫水慢導致收獲后含水量過大,不僅影響到農戶的儲放,而且更重要的是糧庫在收購時對此類“水玉米”壓級壓價,從而影響到農民的實際收益。黑山縣高家村農民徐成國種了20多年玉米,先后種過很多玉米品種,他對國內玉米品種脫水慢體會很深:“我們收獲幾萬斤玉米堆在院子里,如果含水量高,還沒等到賣出去,很多就被捂壞了,含水量高的玉米不僅被壓級壓價,而且還要排在最末收購,這樣很難找到一個好時機賣到好價錢。”
子粒角質含量高,意味著容重大,不僅可以增加更多的產量,而且由于其口感好,糧香味道濃,做出的玉米面、玉米查等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就是作為飼料,也是家禽牲畜的最愛,所以自然能賣出個好價錢。從當地農戶了解到,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玉米品種都是粉質型玉米,在產量相同的情況下,價格比不上角質型玉米,在遇到極端氣候情況下,產量大幅度下滑,那就更談不到好收成了。扶余縣當地玉米收購時,角質型低水分品種(先鋒品種)的價格大概在每斤0.7~0.75元,普通粉質型的玉米價格大概每斤0.61元,價差應該是每斤0.09~0.14元。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目前國內玉米新品種不斷涌現,但是對于新品種是不是真正能為農民帶來收益還考慮不夠,比如"水玉米"這個問題在國內玉米品種上還沒有得到解決,高產但不優質,優質又不高產,盡快解決這個矛盾,才能為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
高產優質才有競爭力
我國玉米育種從稀植大穗種植,到現在的耐密高產種植,今后的重點是要解決高產和優質完美結合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國內品種在生產中才能真正和國外品種競爭。扶余縣今年種植的先鋒品種已經達到近60萬畝,占當地玉米種植面積的30%。農民對先玉335趨之若鶩,農民對它的評價是:優質又高產,能賣個好價錢。扶余縣農業局局長胡振林說:"扶余縣對農民購買玉米品種沒有行政干預,也不能強迫他們買什么,先玉335在今年的大旱中產量高過其他品種,農民看得很清楚,對能夠為農民帶來真正收益的玉米品種,我們當然非常歡迎。"
就國內玉米品種在生產上不如人意的現狀,記者采訪了吉林省農科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玉米首席專家王立春研究員,他說:國內玉米品種選育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比如就玉米品種的抗旱表現來講,國內品種還只是表現出"耐旱",而不是"抗旱",一字之差,其結果表現就是大相徑庭。對于其他的一些性狀,比如玉米含水量大、大多數是粉質型玉米,國內的育種界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是目前還很難有大的突破。這一方面是國內種質資源的局限,種質資源研究的進展程度將決定育種水平的突破,我們在這方面和國外的差距非常大,如果先天的資源不是很豐富,那么育出的品種就很難競爭過別人。這自然影響到農作物品種品質和質量,進而影響到我們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國內的科研體制問題,國外的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新品種選育、生產應用,都是通過公司的商業化運作,這個過程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國內的品種選育大多數是為了"獲獎",大家都擠在很出彩的品種選育方面,而種質資源的研究收集、乃至新品種在生產上的表現,就少了幾分熱度。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公司在整合這個過程,但是規模力量都還不夠。所以要改變目前國內玉米品種的研發差距,就必須改變育種模式,走商業化育種方向。
品種的選育一定要和生產結合起來才有出路,比如東北大平原非常適合機器收割,這個也是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必須走的道路,但是記者得知國內的玉米品種由于含水量高、軸粗而有彈性,并不適合用機器來收割。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許多,實質是反映了國內的育種科研和生產脫節真實狀況,玉米育種要做到高產優質同時具備,國內的育種科研人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源: 農民日報 作者: 楊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