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海網-海南日報 作者:鄧建華
1970年11月,袁隆平在三亞南紅農場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攝于1973年的這張照片,記載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亞培育雜交水稻的情景。成功利用海南島野生稻遺傳基因資源,培育出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0年11月,袁隆平在三亞南紅農場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3年后,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開啟了水稻生產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一株野生稻改寫世界水稻育種史

本報記者鄧建華
沒有海南的野生稻就沒有中國的雜交稻。
攝于1973年的這張照片,記載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亞培育雜交水稻的情景。
時間要追溯到1970年11月23日。那一天,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亞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在三亞南紅農場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帶領科研人員,以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種,與保持系、恢復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
這一技術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被譽為水稻生產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中國因此可以向世界宣告: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還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貢獻。
海南一株不起眼的野生稻改寫了世界水稻育種史。
三亞發現“野敗”不只是偶然
今年66歲的馮克珊老人,已經退休多年。回憶起發現野生稻的過程,當年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1970年,馮克珊還是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紅良種場的技術員。在這個1966年籌建的農場,他的職責是大田培育和科研工作。
“袁老師他們是在7月份來三亞找地的。當時我安排了兩塊地給袁老師,一塊試驗地是3畝多,一塊地是2畝多,兩塊地加起來不到6畝。”馮克珊回憶說,每一天,袁隆平都下到田間地頭仔細查看、了解記錄試驗田水稻的生長發育情況。袁隆平和助手工作嚴謹認真,馮克珊本人作為南紅農場的技術員與袁隆平的助手對接,也參與配合一些基礎工作。
馮克珊清楚地記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約11點左右,他在南紅農場的一個鐵路涵洞附近的水塘邊發現一片野生稻,感覺其中有的像袁隆平和助手一直在尋找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因為當時正值野生稻開花,生殖性狀比較容易識別。
馮克珊馬上趕回去叫來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李必湖來看后喜出望外。兩人又一株一株觀察其它野生稻。奇跡終于出現了!他們發現了三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它們的花藥細瘦,呈火箭形,色淺呈水漬狀,不開裂散粉。這三個稻穗生長于同一個禾蔸,是從一粒種子成長起來的不同分蘗。他們驚喜不已,把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連泥挖起,放在鐵桶里,叫了一輛牛車拉回去,并搬到試驗田里栽好,等待袁隆平回來做最后的鑒定。
袁隆平當時不在三亞。正在北京查閱資料的袁隆平驚喜地收到從海南南紅農場發來的電報:“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他來不及買車票,連夜擠上火車,直奔海南島,一到農場,就來到試驗田邊,看到了那株比金子還要貴重的野生稻。
袁隆平仔細觀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樣品,放在顯微鏡下進行檢驗。最終確認,這確實是一株十分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鑒于它是一株典型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當即高興地命名為“野敗”。
這株野生稻的發現和利用,后來使中國雜交水稻獲得輝煌的成就,袁隆平成了“雜交水稻之父”。1981年6月,推了一個光溜溜的小平頭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領了我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
“野敗”的發現似乎帶有相當的偶然性。但在省農業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梁安瓊看來,這絕對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雖然“野敗”不是袁隆平本人發現的,但不影響袁隆平的豐功偉績。梁安瓊曾在三亞國家南繁辦擔任專職副主任8年,他介紹說,李必湖和馮克珊是在袁隆平的技術指導下開展工作的,兩個人尋找野生稻也是按照袁隆平設想的方向進行的。為了雜交稻,袁隆平殫精竭慮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袁隆平的學術論文是寫在大地上,而不是坐在試驗室想出來的。
因為馮克珊的貢獻,他在2004年獲得袁隆平基金獎,獲得了5萬元現金獎勵。在袁隆平74歲生日時,馮克珊、梁安瓊等人還被邀請到湖南參加袁隆平的生日宴會。
袁隆平每年冬天來三亞
袁隆平本人回憶起當時選擇到三亞找野生稻的動因說,他已經在湖南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還沒有取得成功,如果技術路線沒有問題的話,那么還是要在材料上下功夫。“如果跳出常規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常規稻雜交,那結果又將如何呢?”袁隆平靈光一閃,想到了海南和云南。
確實如袁隆平所預想,三亞成了他的福地。三亞雄性不育株的發現,為袁隆平成為斐聲海內外的大科學家奠定了基礎。
雄性不育株的發現,對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來說,無疑找到了突破口。水稻的“二次綠色革命”在三亞取得了突破性跨越,袁隆平選育的雜交稻恰好繼承了普通野生稻的高產優質基因。
1971年,袁隆平的課題組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并把“野敗”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遠緣雜交、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
1975年10月20日,秈型雜交水稻通過鑒定,這項技術成為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第一個農業專利。
目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累計推廣面積達38億畝,增產稻谷3600億公斤。成功利用海南島野生稻遺傳基因資源,培育出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對海南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多次表示,海南是他的第二故鄉。袁隆平是湖南人,記者曾隨前任省委主要領導去三亞看望過袁隆平院士。盡管年屆八十,袁隆平仍每年冬天來到三亞,在三亞警備區農場育種。這位性格可愛的老人,質樸隨和,生活極簡單。在三亞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喜歡游泳。每天傍晚去大海邊游泳,為此晚飯常安排在7點之后。有時也打打麻將和排球。
“如果沒有野生稻資源,要在水稻優良品種培育上有很大的突破是很難的。”袁隆平曾在多個場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除了野生稻,海南南部優越的光溫條件也為中國的其他作物種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應立碑紀念那個偉大發現
海南野生稻,這種戰略性的資源物種,今天正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記者在三亞南紅農場已經找不到野生稻了,當年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的地方已成為瓜菜生產基地。而其他適宜野生稻生長的沼澤地要么被填平,要么種上了其他作物。三亞城市化的步伐已經逼近這里了。緊挨三亞南紅農場鳳凰路的對面已經成了大工地,幾個房地產項目正在大興土木。也許若干年后,這里就將高樓林立。
三亞農業局種植業科科長李驥告訴記者,幾年前他陪同云南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執行主任許建初博士等專家在三亞調研發現,三亞全市野生稻總面積已剩下不到10畝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教授介紹,海南島1960年代有野生稻3000多畝。
海南野生稻蘊含著許多優良的遺傳基因。2000年,袁隆平等人與美國科學家合作,通過分子技術從普通野生稻中發現兩個增產基因,可比現在的高產雜交稻增產36%,再次印證了三亞的野生稻在雜交稻研究中的寶貴價值。一些專家據此認為,野生稻是“植物中的熊貓”!
袁隆平說,野生植物基因通過高新技術可以復制、克隆,但絕不可能創造出來。
已經不再擔任南繁辦工作的梁安瓊對他任上的一件沒做的事甚感遺憾:在馮克珊和李必湖發現野生稻的地方沒有樹一塊紀念碑。他覺得,應該樹一塊碑紀念那個偉大的發現。
(本報三亞11月3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