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特別是促進水稻增產增收、致富廣大農民,始終是遼寧做好“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盤錦市作為國家北方優質水稻產區之一,有史以來一直是單季稻種植。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在總經理盧丙政的帶領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癡心研究北方雙季稻種子的培育,大膽嘗試北方雙季稻的種植,目前取得了可喜成果,已經創造北方水稻種植史上的奇跡。同時,他們在城市人才、資本、科技如何與農村土地,構造新的組織形式,實現公司與農民共同富裕等方面,也積累了可借鑒的經驗。
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究有限公司前身是創辦于1989年的盤錦宗政農業科技研發公司,總經理盧丙政率領6名生物學科技術人員,為培育北方雙季稻新品種,宵衣旰食、慘淡經營、興衰起伏、矢志不渝,先后對水稻的再種植方法、耐旱性與耐冷性、氮肥定量運籌、三熟法等技術進行研究,成功地攻克了北方早稻育種、北方雙季栽培等技術難關。2005年,517系雙季稻7個品種培育和試種的成功,開創了北方水稻雙季種植的新紀元。
雙季水稻歷來是南方水稻生產的專利,主要分布于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品種以秈米為主,口感相對北方粳米較差且產量低,市場價格不高,多作為國家儲備糧。而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發公司培育的517系雙季稻品種,成功地攻克了南方早稻品質差、產量低、效益低的難關,并填補北方種植雙季稻生產的空白。雙季稻由于成熟期相對較短,成熟期分為102天、104天、108天3個品種。每年10月上、中旬也可收割,且新米可提前2個月上市,經濟效益好。在雙馥隆雙季稻的生產基地上,施用有機肥,殺蟲用殺蟲燈,不打任何農藥,稻田內統一散養河蟹泥鰍等生態種植方式,使土壤有機質,保證大米的天然品質。雙季稻保持盤錦大米的原有優良米質,營養和口感均優于南方雙季稻,生產標準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為國家農業部檢測的優質一級米。并且雙季稻在保證高米質的前提下,實現了產量的提升。
2009年在盤錦市陳家鄉后腰村建立了218畝的雙季稻成產基地。第一季于8月上旬收割,隨割隨插,第二季于10月中旬開始收割。采訪時,記者們趕上最后一批稻米的收割,在雙馥隆雙季稻的生產基地里大家都為北方雙季稻的豐收感到高興。雙馥隆大米在盤錦獨家采用傳統大米磨制方法,整個過程能保證大米的自然品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米的營養不丟失,呈獻給人們一個真正綠色,原生態的有機大米品質。
今年,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在盤山縣陳家鄉后腰村,經過與村委會和農民經行協商,以每畝年租金600元,國家糧食直接補貼120元返給農民的條件,有償承租農民土地218畝三年,建立北方雙季稻生產基地。同時承諾,根據生產的需要,轉包土地的農民按1000元/月的工資標準可以到公司打工,稻草無償返還給農民解決燒柴。這一做法,得到了村委會和轉租農民的擁護,也使公司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的新格局。一條條新修公路,一排排新蓋的房子,讓我們仿佛看見了富了的農民臉上的笑容。
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減少農民是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這一高價承租農民土地并可以就地在公司打工,實現規模化生產的舉措,使許多困難都變難為易,獲得了農民與公司的雙贏的機遇。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的發展反哺農村,給村容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根本性的改善,加快了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僅靠國家的政策支持還不夠,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盤錦雙馥隆農業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的實踐很好的證明了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是對科學發展觀深入的成功學習實踐。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樹立了先進的典型! 《城市建設》本刊記者 韓艷













